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古诗教学离不开背景资料,离不开多媒体烘托,更离不开对重点词句的咀嚼。其实,每首古诗都是完整的作品,前后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味,从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活用资料,巧用媒体,学透重点内容。否则,理解重点词句如空中楼阁,多媒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3.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2,(18):30-30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为: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两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4.
5.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7.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9.
古诗教学离不开背景资料,离不开多媒体烘托,更离不开对重点词句的咀嚼。其实,每首古诗都是完整的作品,前后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味,从容易理解的地方人手,活用资料,巧用媒体,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往往容易受某种思维定式或一些权威结论的影响。打破常规、摆脱各种条框束缚而进行的独创性思维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方面,儿童要优于成人。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有学生对书中的注释产生了疑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的“烟花”为什么指“艳丽的春天”呢?是不是书上印错了?话音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2.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图式是人们的个体经验所得,给予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转换和映射进行预测和推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多种意象图示的运用是它的一艺术特色,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14.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比较喜欢书写离别这个话题,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离别诗词。新一期的《诗词漫游记》,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中感受充满诗意的词句以及诗人间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4种英译文作语篇功能分析。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语言学分析帮助我们揭示一些诗学分析方法容易忽略的汉诗英译问题;二是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出发,对中国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对原诗及不同英译文进行分析、对比,并且试探性地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手段,从而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翻译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出发,对中国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其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对原诗及不同英译文进行分析、对比,并且试探性地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手段,从而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翻译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音律结构,创作技巧,诗意美感无疑都达到了汉字凝练、有内涵的巅峰。本文从格特的关联理论视域下入手,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译文产生的效果,为古诗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曾静  谢芳 《贵州教育》2010,(7):32-33
一、激情导入,感受离别 1.播放歌曲《送别》。2.教师话离别: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每当我听到这优美的旋律,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长亭古道边,一对老朋友,执手话别;又仿佛看见,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长长的站台上,向着列车远去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