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4-21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人对新闻的提取、撰写和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新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有严格的要求.感知美、创造美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其所突出的人物身上本就具有一种美.笔者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的角度出发略论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艺术性是广播电视传播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正是其艺术性的存在,传播语言才高于日常口语,我们的受众才能在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传播中获得信息、获取知识、受到启迪、得到享受。不管新闻类还是任何其他类节目都不可忽视传播语言的艺术性。传播语言的审美价值一是来自形式,一是来自意蕴,可具体分为“内容美”、“人格美”、“辞采美”和“声韵美”①。气韵美是广播电视传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语言传播实践中,很多杰出的传播语言大师,都创造出精美的有声语言作品,那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凝重洒脱…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勃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源头”,发现线索、记录事件、传播信息。有人说,我们正在进入“全民记者”时代。不可否认,网民的“全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但所谓“全民记者”,实际上是“新闻线人”的一种形态。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其实停留在个体传播的层面,在海量的信息播报中也免不了鱼龙混杂。缺乏专业把关,带来的结果是网络上小道消息甚至假新闻满天飞。  相似文献   

4.
陈熹 《新闻前哨》2009,(5):52-54
什么是美?什么是新闻审美?美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各不相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新闻界有一种定论: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新闻传播工作者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受众出于实践和认识的需要来接受被传播事实,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缺憾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文学家创作时讲究缺憾,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画家、摄影家创作时也讲究缺憾,“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这些都是缺憾美在生活中的体现。那么,新闻传播需不需要这种美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传播要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勿庸置疑。关键是怎样理解“受众的需要”。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受众的需要”理解成一个“无底洞”。认为传播得越多,越能满足受众的需要,殊不知“多则惑,惑则迷,迷则乱,乱则空”,这是其一。其二,不少人把“受众的需要”理解成“被动的、盲目的接受”,你传播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事实又是  相似文献   

6.
旅游通讯或风貌通讯,是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也是记者经常遇到的重要任务。旅游通讯是山水诗、风情画,风貌通讯以旅途见闻“窥一斑而见全豹”,为读者勾画某一地区、某项事业的新风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过去有些作者认为。由于上述两种通讯的特点,一定要辞藻华美、苦心雕琢,否则便写不成“山水诗、风情画”,有的在写作中故弄玄虚、咬文嚼字,以至弄巧成拙,引起读者反感。其实这些人恰恰走进了一个误区。要想写好旅游或风貌通讯,除了“破万卷书,行千里路”,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及深入实际艰苦采访外,在写作手法上一般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要清新朴素,于朴素自然中见美,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能给读者以美的启迪、美学享受的美。  相似文献   

7.
姜卫东 《新闻窗》2011,(1):96-97
我们不能回避电视的娱乐本性,其实,娱乐是伴随电视自然而生的一种属性。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美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其《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影响广播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目主持人能否找准定位,遵循节目特点驾驭好节目,是广播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试从新闻节目主持人谈起.知名节目主持人崛起,扬节目主持人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广播电视主要是由播音员作为主播人出现在节目中,受众一般听到的是字正腔圆、居高临下的“播音腔”.  相似文献   

9.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0.
“字正腔圆”是播音创作中对吐字归音的基本要求,是播音质量的重要保证。《新闻联播》作为一个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国家政令和主流观点发布的平台,更应该确保所传播信息在物质形式上(字音和声音形式)的清晰、准确。  相似文献   

11.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美学理论亟待从对美的本质之类的疲劳探讨中解脱出来之际,我们读到了这本清新潇洒的新书《人生的美学意境》(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人生地平线丛书”之一,作者摆脱了抽象的释意和规范,对人生美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自由洒脱且带着浓厚的美文学色彩的探讨。美是人近乎天性的一种追求。因而人注定要追求诗意的人生。这正如高尔基所言: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作者正是怀着这样一种认真而执著的心愿,企图把人对美的天性追求弘扬光大,并引导人生走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也因此,作  相似文献   

13.
山石 《报刊之友》2010,(8):173-174
罗京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周年了。而我时常会想起他准确、规范、庄重、儒雅、昂扬、稳健的播音,他的这种播音风格让人久久难忘。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罗京老师的播音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播音时字正腔圆、音质纯正,富有磁性、共鸣效果好。声音控制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经典的传播学理论或失效、或弱化、或强化,从而使加强网络传播的研究与管理以规范网络传播活动显得更为紧迫与必要。规范网络传播,实行法治化十分必要,而实行网络传播法治化管理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是传播现象的一种.其范围比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都要广泛.美国政论家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最早使用“大众传播”一词. 大众传播的定义是:由职业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的不特定人群进行的传播. 什么是“大众”?美国社会学家沃斯认为它有以下特征,以与“公众”一词相区别:一、人数众多;二、广泛分布在地球各角落;三、由不同文化、阶级、地位和职业的人构成;四、是大多数匿名者的集合;五、是无组织的;六、他们之间无支配个人行动的共同规范;七、由彼此毫无接触的个人构成. 后来出现“大众传播媒介”一词,指的是传播范  相似文献   

16.
武斌 《青年记者》2016,(21):64-65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记者(主持人)的解说与现场采录的音响融为一体,有助于凸显广播以声音为介质的传播特色,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动态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构筑广播新闻传播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 真实美 “广播首先提供了实时观察、记录和传播现场事件的可能性.”①现场背景音响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性的本真、呈现新闻发生的环境,是广播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先声夺人”的一大优势,其音效带给审美主体的感知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相似文献   

17.
山石 《今传媒》2010,(8):173-174
罗京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周年了。而我时常会想起他准确、规范、庄重、儒雅、昂扬、稳健的播音,他的这种播音风格让人久久难忘。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罗京老师的播音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播音时字正腔圆、音质纯正,富有磁性、共鸣效果好。声音控制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8.
一、北京奥运新闻传播需要彰显人文理念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一种普遍而稳定的文化而存在的。人文的核心是“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是“人”与“文”的统一,即强调“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的统一。可以说,奥林匹克从远古时代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依托于古希腊的文化而被赋予了极其丰富而深远的人文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奥林匹克的人文内  相似文献   

19.
佛山新闻网“佛山范国际传播工作室”发挥地方融媒特色,构建“一网两端多号”对外传播网络,搭建对外传播内容生产平台;使用可视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围绕“人”讲好“小故事”;主动设置议题,回应国际热切关注;以“小而美”的理念革新内容生产,让全世界看到一个开放包容的佛山、开放包容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李婕婷 《青年记者》2016,(27):78-79
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作为新媒体文学传播中的佼佼者,在受众中影响广泛。“‘每晚10点,为你读诗’成为百余万人的守候。”①“为你读诗”的成功,与微信平台的多媒体特点和名人效应的大众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②但笔者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的关键,还是在于其在传播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传播生产者的主导作用:既按照诗歌艺术美的原则和规律表现出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情蕴美等特性,给人强烈的诗性感受;又处处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和打磨传播内容及相关环节,满足了人们的视听文化需求和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想象,使节目富有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