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娄烨身上的标签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娄烨已经转变了身份,从一个“看不见”的导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看见”的导演。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被一众商业大片垄断的院线里努力突围,他想使中国电影更具多元性但他注定是个给“散客”拍电影的导演。  相似文献   

2.
陈思诚被公众认识是因为《士兵突击》。其实,除了通俗的电视剧,他还参演过娄烨的艺术片,也自己尝试写过剧本。这一次,他做起了电影导演,希望用几个寓言般的小故事写出人一生会遇到的爱情与困境  相似文献   

3.
娄烨五年     
娄烨似乎是中国当下路途最曲折的导演之一,他在被禁和解禁之间数度游弋。五年禁影之后,他尝试创作另一种电影,同时他的新作即将面临中国电影市场的"审查"理论上讲,过去五年间,导演娄烨应该从电影界消失,他不应从事任何与电影相关的活动。至少规定如此。但实际上,五年中,娄烨穿梭于中国  相似文献   

4.
王素芳 《东南传播》2010,(1):102-103
叶念琛影片在展现浪漫与现实对立中爱情的同时,也着力表现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在爱情中地位。现实性和细节铺陈是最引起人共鸣的地方。但是在过于注重感官诱惑的镜语中,其爱情叙述缺乏终极价值观的支撑。爱情主题表达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的失语状态,从而导致影片整体上处于深层文化内涵:和正确价值导向缺失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正>"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是主人公陈文在影片最后在纸上写下的一排字,也成为导演留给看过《独自等待》的观众刻入心底的印记。青春、成长、爱情,这些新生代导演的都市电影中最常涉及的话题在不同人的影像中都有不同的表达和阐释。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张元的《北京杂种》、张扬的《爱情麻辣烫》……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母题——都市中的青春,或稚嫩青涩,或残酷迷茫,或温暖甜蜜。孤独、叛逆、偏  相似文献   

6.
刚过去的戛纳电影节,几大华语导演都携新片进入了竞赛单元。包括被禁大陆导演娄烨的新片《春风沉醉的夜晚》。 娄烨自2006年因携电影《颐和园》违规参赛被禁5年后,就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再看到他,许久不见的娄烨依然是一身黑色,平头,眼神犀利。  相似文献   

7.
导演斯皮尔伯格来到威尼斯时也为这座水城而沉醉,只是在离开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那些贡多拉船夫甚至比我这个导演还要神气,他们的下巴永远是向上扬着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一位浪漫派诗人说:“爱情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评论,似乎也可这么说。人们通常在公众通讯工具中所接触的评论,多数是“传统型”的,即以说理论证为主要特征的评论。诚然,这种类型的评论,在其表达观点方面,以及便于在截稿时间之前完成任务方面,往往有其优越之处。但是,这并不是说评论作者在表达他的意图时,只能采取这种惯用方式。他  相似文献   

9.
论余笑予的戏曲导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笑予是新时期以来真正开拓现代戏曲导演艺术的功勋卓著者,也是最早明确提出戏曲的创作、演出“应该确立导演的主导地位”的戏曲导演艺术家及当代台湾戏曲导演艺术的引领者.他虽然作为在解放初期就系统受过斯坦尼导演体系思维训练的极少数的戏曲导演艺术家之一,但他的戏曲现代戏的导演思路却处处都可见出他对他所非常熟悉的传统戏曲的表现性元素的借鉴痕迹,而与百年来戏曲变革的魔咒——话剧+唱——若即若离.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追寻其根源就在于他自觉地寻求古典戏曲与现代戏曲观众审美需求的最佳契合点,这构成了余笑予戏曲导演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楚剧这种地方花鼓戏的一些活泼自由的东西注入比较古老而规范的京剧中去”;二是“寻觅与建构新的演出样式”;三是追求具有当代审美意识和剧场效果的“当代戏曲”;四是在剧目选择和导演处理上尊重彰显剧种特色;五是以对流派创始人独创精神的学习来反对“流派隔离”;六是以强化戏曲导演的中心地位来最有效地凸显表演艺术家的才华;七是坚守技艺的表演与趣味的呈现并重的导演理念.为此,他反复强调他所提出的“拆墙”观念.  相似文献   

10.
夺命的婚房     
阿颖 《新闻天地》2010,(12):61-63
王颖一下子紧张起来:“是不是买房的事有了变化?”刘俊忙说没有,他只是随口问问。王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别人都说,爱情是一张美丽的雕花大床,可如果没有房子摆放,再美丽也只是摆设。”看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10,(34):12-13
在爱情的良药里,有一剂是最古老也最管用的,那就是情书。 “你有多久没写过情书了?”这问题问出来多半会被人讥笑,但你可知道,表达爱情的“情书”,可不只是旧时那种信件格式才算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封情书可以让你用多种方式呈献给爱人。嫌手书太麻烦,博客日志够方便了吧?简单的一笔,记下关于某目的细节,加上两张照片,可以说是更朴实更幸福的情书。  相似文献   

12.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上大学时班上一玩小提琴的,把这曲子拉得不错,从窗下经过去打水的女生都小停几步。的确他拉得很干净,那种纯洁味出来了。我当时以为《沉思》是表达对心上人的深沉思念,班上一个女生也评说它“爱情真深刻呀”。我们班还有一个玩二胡的,其出身与形象当然不如那个提琴手。他也好不容易喜欢上一个英语系的女生。我说:你不能  相似文献   

14.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15.
都说台湾电影是小众电影,导演都是“艺术至上”,只想拍给认同他们的那一小撮人看。这种说法以前或许有几分真实性,但最近这两三年已经越来越不正确了。如今能在台湾拍电影成功的导演,几乎没有不想赚钱的,只是不一定能赚到自己手而已。然而,还是有一个“死硬派”的新导演林靖杰,他编导的《最遥远的距离》不仅坚持艺术,甚至称得上是“情义至上”,根本只想拍给亡友陈明才一个人看。  相似文献   

16.
我 难受我现在的生活。” 这从地下到地上的曲线,是中国“第 2001 年,彼时的贾樟柯刚拍完 六代”导演典型的成长轨迹。站台》,言词间满是焦虑。他的处女作 “第六代”贾樟柯的“地下”生活 《小武》只是一道  相似文献   

17.
方雨 《新闻实践》2004,(9):53-54
在听众和众多专家的眼里,主持人应该是节目的灵魂人物。有了他,节目就有了个性化的色彩。很多听众选择收听某个节目,可能就源于其对主持人的认同——表现在对主持人声音或者所表达的内容的认可。 我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众多听众的来信。他们的开头语几乎如出一辙: “方雨,我很喜欢听你的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你的声音”。想来也是,广播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8.
黄龙 《出版参考》2005,(11):35-36
“任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神话,在巴金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对于爱情,巴金十分执着,他曾这样说过:“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山楂树之恋》以"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影片导演张艺谋在渲染这份“纯情”时.亦用一隐一明两条线索构建故事结构。叙事“隐线”是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而“明线”则是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  相似文献   

20.
各种新闻媒体要报道宣传人和事,许多文章要记叙或议论人或者事,都会碰到称人和称物的问题。称人,是对所称之人的名衔、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用极简单的语词所做的注解或说明,这一般体现在各种称谓及所加的附加语中。如“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其中,“导演”、“先生”都是称谓:前者,标明的是头衔与职务,后者是一种尊称,也表示一种人际关系。而“著名”,则是称谓之前的附加语,表明的是一种评价。称物,与称人有类似之处,它是对事物的某种称呼及加于其前或其后的评价性描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