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榕 《新闻世界》2013,(3):152-153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近些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危机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但是从以渤海湾漏油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代表的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中也暴露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在应对危机、发布新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急需学会如何与媒体沟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更是需要提升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2.
李贞 《新闻世界》2012,(9):219-220
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信息发表的自由性以及沟通交流的互动性特征使其在生成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发言人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以及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新媒体新闻发言人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笔者从信息传播、新闻发布、舆论引导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发言人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与政府新闻发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云 《新闻世界》2009,(7):151-15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喉舌和代言人,承担着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重任,是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突发事件传播的特点出发,主要探讨政府新闻发言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建立突发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应对机制以及建立怎样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闻内参是媒体直接面向党政机关领导部门传递的重要资料,是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更是发挥监管作用的有力方式.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的发展环境变得十分复杂,标题党、虚假信息大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新闻内参的作用产生了影响.高校教师作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才,其对于新闻内参的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新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情...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分为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灾害事件两大类。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重在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对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则要通过快速反应和连续深入的报道来引导公众,疏导情绪。  相似文献   

6.
林榕 《东南传播》2020,(12):125-126
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使原本的新闻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新闻专题报道也失去了原本的生态环境,需要新闻工作者应时而动。本文在借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新媒体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心得,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题报道的创新策略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出现致使电视民生新闻遇到了发展瓶颈。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着新闻时效性不强、与受众缺乏互动、内容琐碎肤浅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应实现融媒体发展,采取多项举措,促进互动交流,不断丰富报道内容,努力提升报道质量。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意见、看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企业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安全质量、经济效益与效率、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诉诸于网络,就会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制度、人才建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完善上入手,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呈逐渐上升趋势,对此如何正确应对与处理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新闻发言人作为发布活动中的主角,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控制态势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参照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要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专业素质等方面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如何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认为新媒体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新媒体更多的是为新闻接近真实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能性;并对突发事件中新媒体对于新闻真实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互动性,并能冲破主流媒体的束缚,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新媒体给政府行政带来双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成为一把"双刃剑",为政府带来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困境1.危机意识提高的困境对于突发事件,部分政府官员缺乏危机意识,缺少对新兴媒体的认识和关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的信息来源系统发生大的改变。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新的传播环境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多种科技手段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人民的信息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媒体的相关技术手段在与电视民生新闻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及创新。并且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之后,电视民生新闻的质量程度以及收视率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及进步。在多媒体电子技术的支持下,较以往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模式相比,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播报内容无论是从信息量、互动性、实时性、技术性,还是从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的搜集方式来看,都有了质的变化。本文结合笔者相关行业知识、浏览诸多电视民生新闻方面的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以及详细的市场调研,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以其直观的图像传播表达方式在新闻媒体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传播设备等的兴起,新闻摄影逐渐步入新媒体发展时代.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摄影从硬件设备到其内部的发展构造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其传播方式和途径也发生着极大变化,新闻摄影的发展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化对新闻传播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受到新兴媒体传播的竞争压力.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新闻摄影成了新闻摄影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新闻摄影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指出了新闻摄影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对新闻摄影如何通过整合资源、将劣势转变为优势进而得到长足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郝伟  蔡正华  薛若楠 《今传媒》2010,18(10):138-140
"非典"、"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地震"等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新闻发布体制滞后、法律法规的缺失、新闻发言人角色"错位"、专业人才稀缺等。本文主要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出发,探讨重大事件发生时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应对方法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现在我国民生新闻传播与之前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论是在实时性、技术性、互动性、信息量,还是新闻信息采集的方法和传播的手段上都有着品质的差别。本文根据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资料,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互相信任、双向沟通,是新媒体语境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与媒体沟通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孔冰 《新闻传播》2022,(2):76-77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新媒体在呈现明显技术优势的同时,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清醒地认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问题,明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李丹 《新闻世界》2012,(8):264-265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完善和新闻发言人专业素养的不足,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总是处于一种尴尬和被动的境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目渐专业化,使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弊病被日益放大,如何提高政府新闻发言人政治传播和新闻发布的能力,以及巧妙地利用媒体做到上情下达,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岳青 《新闻传播》2018,(15):58-59
在现代化社会中,新闻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媒体新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下,媒体新闻工作者需要转变自身观念,提高个人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媒体工作的新形势。其次,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当实现创新,改变传统的采访模式和传播方式等,更多的为人民群众带来乐于接受的、具有时效性的、引人注目的、发人深思的新闻作品。本文就针对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策略来展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工作者带来有效的建议,促进记者新闻采访能力的提高,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