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16,(30):110-110
微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和治理不足等问题。近期微信"刷量"工具崩溃,导致一些微信公众号"大V"变成"大伪",再一次暴露了微信的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微信在功能上也不断"开疆扩土"。从即时通信、朋友圈、公众号、点赞等简单的信息分享功能,发展到支付、购物、游戏、植入广告,以及"摇一摇""扫一扫"等众多商业和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庆娜 《报刊之友》2014,(11):122-123
本文在分析政务微信特点和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务微信的发展策略,提出要树立"拥抱新媒介"的思维,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树立领地思维,学会占据新平台,打造立体政务传播新格局;要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打造优质的政务微信内容,提升政务微信平台的吸引力、亲和力和传播力;要提高"互动至上"的意识,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受众体验,使"指尖上的政民对话"更加顺畅有效。  相似文献   

3.
马缘园 《新闻世界》2014,(10):134-135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件。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加强微信传播内容的管理,监测微信谣言、及时辟谣追责成为当下一项重要任务。微信谣言具有隐蔽、封闭传播的特征,建立完善的微信辟谣机制,形成"五位一体"的辟谣方阵,树立"双微互动"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效的进行微信谣言防治。  相似文献   

4.
2013年初,微信是否收费的问题引发了社会讨论。本文从微信的传播特征探析"微信收费"事件舆论的形成,并分析事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对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亦非 《新闻世界》2014,(8):210-211
微信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有影响力和扩散力度大的营销方式,是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的营销"为例,分析其营销的优势,并对商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文调查了"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所提供的具体服务类型,发现"985"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服务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在微信平台的基本建设、提供服务的内容和质量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而各馆微信平台的建设程度也参差不齐。对高校图书馆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管理、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7.
倪秋利 《报刊之友》2014,(11):120-121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微信"关键词搜索得到的37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当前学界对于微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特点及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微信营销。此外,微信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各级项目基金支持较少,研究角度窄。  相似文献   

8.
张纬宇 《新闻世界》2013,(11):100-101
微信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开辟了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随着"微微之火"成"燎原之势",微信对社交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探微信传播的优势、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10.
邹晨雅 《新闻世界》2014,(8):163-164
当今,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媒体互动平台,也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账号运行的互动优势之下,传播效果的局限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瓶颈之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了新闻在微博、微信之外的重要移动终端的发布平台。本文分析了微信订阅账号的优缺点,以"央视新闻"为例,浅析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微信的火热发展,使其已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对微信崛起原因的分析,学界固然有很多,然而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看,学者多考察微信对用户社交需求的满足,而忽略微信对用户心理安全需求的满足。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如今,微信已不再仅仅面向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用户的行列.微信必然能够在某些角度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契合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手段、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微信在满足老年用户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毛晓慧 《新闻实践》2014,(12):21-23
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移动网络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手机通信软件,迅速占领了用户市场,特别是微信的朋友圈,借助腾讯QQ的强关系链,其传播到达率之高、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我们意识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变革,正从微信公众号开始。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选择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主战场,开启向"指尖"延伸的用户人际传播之路,试图走进更多观众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4.
霍凤  姜玲 《新闻世界》2014,(7):134-135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实时了解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谣言夹杂其中,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探析马航谣言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特点及阻断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石立乾 《声屏世界》2016,(1):176-176
小雪节气那天,一场大雪如期而至,网络传媒的小伙伴们顶风冒雪,放弃公休时间来到公司,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雪景拍摄工作,周日、周一连续两天加班加点的拍摄、制作,一条名为"银装素裹天士力"的微信由此诞生。这条微信一经发出,便引发了播放和转发的狂潮,身处天南海北的员工们纷纷转发、点赞,一时间"银装素裹天士力"刷屏朋友圈,就如营销公司的同事任长缨在微信回复中所传递的那样:满屏尽是银装素裹天士力。  相似文献   

17.
高梓涵 《报刊之友》2013,(8):104-106
媒介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把我们带入了"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受众选择日益多样的情形下,以微信为代表的语音即时通讯工具异军突起,该软件在推出两年的时间内用户突破3亿大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在新媒体中的阶段性"突围"。本文在分析受众选择偏好之根源所在的基础上,通过对微信发展背景、发展历程、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等问题的深度剖析,管窥媒体碎片化时代新媒体的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湖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四个突破为重点,大力推进媒体融合的建设。从"湖州在线"网到城市电视的建设,从一报一网站到"掌上湖州微信平台"、湖州在线官方微信微博、湖州日报官方微博等,媒体融合发展始终处在发展的前沿。湖报集团"三驾马车"(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创意)进入融合发展时期。今年5月,集团荣获中国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奖"。  相似文献   

19.
马子茹 《新闻世界》2014,(9):165-166
本文从"微信打压订阅号"这一举措入手,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以来的发展状况和近期的调整动态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潜力和运营策略,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未来趋势进行剖析,在发现当前问题的基础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工具。朋友圈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文本展示自我并与各类"熟人"之间形成互动。如果把朋友圈视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公共形象"。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微信朋友圈的一些现象,帮助读者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微信用户(不包括公共账号)是如何建构"公共形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