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着书房里满满当当、尘灰覆盖的书籍,我很有点无奈。《四书五经》、《金色笔记》、《厚黑学》、《周作人传》等经典作品,我从买来就没有翻过。而一些我精读的书籍,往往不畅销或者不知名,比如《发现母亲》、《吴带当风》、《清水洗尘》等。这几年,书房里书越来越多,我的阅读量却在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
孩子犯错误时,30%的母亲批评指责打骂挖苦;在和别家孩子对比时,64%的母亲不如意、自卑或者存有嫉妒之心。崇文区妇联、崇文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做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现状》的凋查显示,当代母亲的育人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案例】《月光启蒙》是根据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而成。《月光母亲》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  相似文献   

4.
我还记得,我当年听活的顺从了我的语文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在我初中的那个暑假,读了她向我推荐的《牛虻》,而不是《母亲》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至今我都佩服她的品位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讲读篇目有《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哥白尼》,自读篇目有《祖冲之》、《潘虎》,都属于写人为主的记叙性散文。其中《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是纪念性文章,前者表达对母亲的悼念之情,后者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哥白尼》、《祖冲之》、《潘虎》是人物传记。从描写对象方面来看:《回忆我的母亲》、《潘虎》突出描写之中有全貌性的介绍,而《藤野先生》、《哥白尼》、《祖冲之》则突出片断或某一成就。五篇文章尽管各有特点,但它们有两个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是根据表现人物品格的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典型选材,对有些材料不惜笔墨,而对某些材料只作简介甚至不用,使文章  相似文献   

6.
<正>谈到家庭教育,胡适曾在1908年9月6日的《竞业旬报》上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其中说道:"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改进家庭教育,起始第一步便要大力开办女学堂。"可见,胡适认为要想教育好子女,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胡适能有这样的想法源自于胡适有一位善良、尽职尽责的好母亲冯顺弟。读过《我的母亲》一文的人都知道,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对我的母亲冯顺弟是充满着浓浓的感激与怀念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     
关于我的母亲,我写的不少了。20年代初期,在美国写《寄小读者》时写了她;30年代初期,她逝世后,我在《南归》中写了她;40年代初期,我以“男士”的笔名写的《关于女人》这本书中写了她;同时在那时候,应《大公报》之约,再写《儿童通讯》,在“通讯三”中又写了她。这些文章在《冰心文集》中都可以找到,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我想,天下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当然也有例外)。但是母亲离开我已经57年了,这半个世纪之中,我不但自己做了母亲,连我的女儿们也做了母亲。我总觉得不但我们自己,也还有许多现代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童年及少年时代,都在蔚蓝、浩瀚的南海边度过。我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或者与海密切相关,或者富含"海"的元素,如《海贼K》《星际猪盗》《超级波漫号》等。伴随我成长的,是母亲一样的大海。我能跻身儿童文学作家的行列,很大程度归功于早年间"海"文化、"海"精神的启蒙和熏陶。在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高研班学习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10.
理想有多高     
小学一年级时,母亲借来《高玉宝》,给我一字一句地通读,勾起我对文字的兴趣。第二年,母亲借来《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她读一段,我读一段,两人交错着读完,我成了班里认字最多的学生。三年级,凡是母亲借来的长  相似文献   

11.
《母亲》、《党员登记表》、《夜》中的母亲形象兰州市六中李晶在高中语文课本的小说、诗歌、散文、戏曲选文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在所有这些女性形象中,有三位母亲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高尔基《母亲》中革命者巴维尔的母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课中的比较文学教学应如何开展?有什么要求?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意见:(1)围绕同一类型的题目,找几篇中外作品进行比较,看它们如何用不同素材写出不同的内容,塑造出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中学语文课本以母亲为题的课文有3篇。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写的《母亲》,日本进步作家小林多喜二写的《母亲》,朱德同志写的《母亲的回忆》。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长篇小说、世界名著。小说写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写母亲的诗不少。有佳作,但寥寥。此中消息,值得玩味。李庄的《母亲》(载《诗刊》1992年第6期),全诗3节,15行,末节写得不错,有新意:“母亲/我死后会忘记你/而你住进我的一首诗里/做一双双鞋子/向诗外张望”。但中间一节不伦不类,破坏了全诗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日前北京公布的一项《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现状》的调查显示,孩子犯错误时,30%的母亲批评指责打骂挖苦;在和别家孩子对比时,64%的母亲不如意、自卑或者存有嫉妒之心。有关专家指出当代母亲的育人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教育专家认为,妈妈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实施者,决定着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而此次调查发现,母亲教育观念存在一定偏差,育人素质亟待提高。首先是母亲们普遍忽视品德发  相似文献   

15.
顾文东 《江苏教育》2007,(18):15-15
《月光启蒙》是一篇色彩明快、情致浓郁、趣味盎然的美文,讴歌了母亲的智慧,抒发对母爱的感恩。该文根据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而成。《月光母亲》不仅涵盖前面的主题,还杂糅着无奈的人生况味和某种哲学命题。原著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6.
演变的憎恶——奥斯汀三部代表作中母亲形象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学者D·W·哈丁发现简·奥斯汀对母亲存在憎恶之情,因此在她的笔下母亲毫无可爱之处。并且,奥斯汀的这种憎恶是有节制的。但是通过系统分析奥斯汀三部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中的母亲形象,本文发现用"有节制"来形容奥斯汀对母亲的憎恶并不确切。事实上,在这三部代表作中,奥斯汀的憎母之情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即从《理智与情感》中有节制,有掩饰的憎恶到在《傲慢与偏见》中毫无掩饰的宣泄,最终到《爱玛》中对母亲完全的漠视与忽略。  相似文献   

17.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于1906年9月创作了剧本《仇敌》,同年年底才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应该说,小说《母亲》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已经在剧本《仇敌》中基本上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19.
刘军平 《语文知识》2005,(12):27-28
《语文知识》2005年3期《2005年高考模拟试题》中有一篇现代文,题目是《向女人致敬》。文章通过三个女人的典型事迹。从女儿、母亲、妻子三个层面展示了“女人  相似文献   

20.
对高尔基的印象,一直滞留于那只在暴风雨来临之夜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勇敢《海燕》,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事实上这也是高尔基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方向,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国人民所景仰。中国读者知道高尔基的《母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29年夏衍根据日文首先翻译《母亲》,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