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卅惨案后浙江之所以能掀起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与孙传芳为首的浙江军政当局有意利用有密切的关系。孙传芳前期"支持"五卅运动,是为了借用民众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时也是为了利用民众运动抵制奉系的侵入,巩固自己的地盘。五卅运动以后,他惧怕国共两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会吞噬自己的地盘,便以"讨赤"为名疯狂镇压沪浙地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相似文献   

2.
学校品牌是一种可经营的无形资产,它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识别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学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为学校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3.
1924至1926年,在孙传芳统治江浙期间,浙江自治运动经历了从高潮到失败跌宕起伏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军阀孙传芳扮演了一个从支持者到亲手扼杀的复杂角色。孙传芳之所以支持"自治",既是为了博得江浙绅商的好感和支持,获得充足的军费来源,从而巩固自己的地盘,也是为了抵制其他军事力量的武力"侵入"。当浙江自治派宣布自治,脱离他的统治时,对他的统治利益构成了威胁,他就露出了军阀狰狞的面目,向自治派挥起了屠刀。  相似文献   

4.
孙传芳任江苏省最高军政长官期间,曾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的收回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江浙绅商的赞许。  相似文献   

5.
浙奉战争是直系军阀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为争夺皖苏两块地盘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对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军事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战争背景双方胜败原因及战争影响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文化经营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学校(包括历史与传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鼓励、诊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宋代江浙地区存在三大白龙母信仰圈,其中,平江府地区信奉阳山白龙母缪氏和海隅山白龙母蒋氏,镇江府地区信奉吴塘白龙母吴氏,而嘉兴府地区信奉的陈山白龙母身份较为模糊,宋人大多认为其与阳山白龙母缪氏为同一人。白龙母身份出现混淆,其原因在于此三地龙母传说的共通之处:女子感异孕龙、龙母生龙即亡及龙子均为世俗化的孝龙。无论白龙母的身份混淆与否,政府的态度都是“惟灵是信”。由此,反映出宋代江浙地区儒家文化盛行、水网密布和农业经济发达以及佛教兴盛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孙立 《华章》2007,(12):263-263
作者以畅销书为切入口,对当下的图书市场进行了十分有见解性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一本书的畅销,一个电影的走红,一首歌曲的流行,都和当时的时代大气候有关,都不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9.
古代任职东北的江南人极少。明朝建立 ,天下归一 ,江浙俊秀脱颖而出 ,一大批有识之士来到辽东 ,担任要职 ,为巩固边防 ,开发东北殚心竭虑 ,功勋卓著 ,得到东北人民的赞誉。本文据东北主要史志文献进行了考证 ,明代江浙任职辽东名宦计 58人 ,其中江苏籍 2 1人 ,浙江籍 37人。作者考证了这 58人的籍贯、职务、任职时间、文采和主要业绩 ,表达了东北人民对他们的敬意 ,亦为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偶翻《报刊精萃)2009年第9期,有一篇《我们共有一种忧伤》,作者主要是写自己的父亲,文中说:“父亲是江浙人,大学考到了北京。”我觉得“父亲是江浙人”这一说法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不仅是战争智慧的宝库,而且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孙子在吸取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修道而保法"的治军思想。"修道"和"保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是我国古代"德治"和"法治"思想相结合,并且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道德秩序和法津秩序是任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秩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不仅需要法治 ,而且也需要德治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3.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今治国方略中,由古代的“人治”思想到现代的“依法治国”思想的转变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在现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向“法治社会”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执政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党执政的宗旨、目的和应有的价值取向,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体现。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是工人阶级政党作为执政党的存在前提、执政宗旨的体现。在现实中实现先进的执政理念,必须始终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群众利益至上的恩想,努力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事革命近40余年,经历坎坷,伦敦蒙难是其革命思想发展的转折点。本文通过对伦敦蒙难的分析,阐述了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对孙中山革命思想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治、礼治是传统中国的基本治国之道。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法治理念渐入人心,法治成为中国社会追求进步的愿望和渴求。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呼声的今天,如何将德治、礼治和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建构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治国理念,是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执政文化发展往往规定执政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决定执政党执政的具体实践。执政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在履行执政使命、完善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实践中所担当的政治责任等都会从它的执政文化发展中表露出来。当前,我们党的执政文化发展推动着党的自身建设,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政治建设、组织和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和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