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9):43-49
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处理和量化分析,从群体特征、焦点话题、社交网络关系、群体结构特征四个方面考察了1886名活跃的微博意见领袖的公共参与情况,描述该群体在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从人群特征看,微博意见领袖多为居住在大都市的专业型男性;他们在重大时政新闻、灾难事件、社会民生热点三种类型的话题上起到聚焦话题、界定事实、引导话题走向的作用;在社交网络关系方面,专业型意见领袖是网络的核心节点,其社会资本有效地转化为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力。此外,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结构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数意见领袖聚合了少量话题热度,幂率特征显著;大V式微,中V崛起,影响力更分散、多元;意见领袖群体间的互动程度降低,个人影响力重新整合。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媒介权力概念,对以意见领袖为中心节点的社交网络结构变动的特征及趋势进行阐释。文章指出,由于社会资本的转化优势,意见领袖仍将在社交媒体中发挥中心节点作用,但节点的分化整合将更频繁,意见领袖代际更迭将是常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网络治理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微博意见领袖的识别、活跃度、影响力再次引发各界关注、本文以244个微博意见领袖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微博意见领袖的群体特点,利用词频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微博意见领袖博文内容及转发关系进行分析,探析网络舆论调控前后微博意见领袖行为变化特点。分析发现:8月以来微博意见领袖发博量整体下降,但公务员、律师、作家、学者等群体人均每日发博量上升;博文内容涉及政治话题减少,更加倾向于法制主题;整体互动程度降低,意见领袖群体对个体影响力减弱,群体之间信息控制力和传播力差距缩小;少数微博意见领袖参与舆情事件的热度上升,但微博意见领袖群体对舆情事件影响力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些年来横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一支显学。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对传统社会形态持续不断的冲击,社会资本理论与网络的关联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套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在中国当下,网络社群构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其崭新的构建模式及一系列社会实践具备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创新意义:从微观层面讲,网络社群改变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架构模式,通过六度分割理论,将个体的人际资源拓展到极致;从宏观层面讲,通过"聚众"的方式为个体搭建了一座通向国家和社会的桥梁;网络社群文化弥补了个体与官僚机构之间巨大的鸿沟与裂痕,为个体正常的群体合作、社会融入以及政治文化参与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舞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信息展开存档研究,旨在从多维度探索网络信息存档的理论与方法。[方法/过程]基于代表性重大社会事件网络信息存档实践归纳参考框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的具体信息情境,综合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信息存档架构。[结果/结论]架构的基本内容为:一方面,阐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信息的存档主体、存档信息对象、存档制度与技术保障、存档方案、网络档案库以及产品与服务组成的存档结果;另一方面,明确存档的总体要求:即表现为基于整体目标实施动态优化方案,实现事前全过程管控、全过程社会多元主体协作的基于国家视角的顶层设计与协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对齐佳音教授等的著作《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做出评价。[方法/过程]从内容体系特色、创新之处和研究价值3方面对著作做出客观评价。[结果/结论]该著作聚焦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作用机制视角,从宏观、中观、微观、决策4方面研究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基本规律、网络舆情态势感知、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及耦合机制的形成原因、舆情热度预警等内容。该著作研究数据详实、案例丰富、方法严谨,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领域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和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决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华  方静 《东南传播》2022,(4):130-132
近年来,以《安家》《都挺好》《小别离》《小敏家》等为代表的都市题材剧叙述了普通人的群像生活,引发社会话题,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出圈”作品。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回答都市题材剧“出圈”的宏观和微观原因。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微观层面上,普通大众由于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产生新的媒介期待;而宏观层面的群体生活差距以及网络话语权的重心下移使都市类的题材剧更受欢迎。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影视媒介的现代转型进行一些思考,为理解都市剧“出圈”等网络现象提供了一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最近网上热议的五道杠少年事件为切入口,聚焦传播过程中的煽情倾向。研究采取线上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事件本身成为社会焦虑情绪宣泄的出口;在事件的传播与接受中,有相当部分的网络发言者或受访者都将自己定位成体制的边缘群体或社会的弱势群体,即使他们本身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属于公认的弱势群体阶层,但仍表现出相当普遍的社会不安全感。社会群体的焦虑与不安全感没有多向的通畅的渠道进入主流媒体,网络偶发事件便成为社会情绪的出口之一;而媒介环境的混杂与出位更为此种传播的煽情倾向提供土壤。五道杠少年事件的煽情传播过程正好给我们透视当下中国传播现状和社会心态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公共事务讨论常散布着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归因、情感自由宣泄和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公共空间"的民主商议相去甚远。为理解国内网络论坛的特征和互动模式,本文基于情感框架理论结合质化内容分析方法考察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图片"账号对"北大雕像戴口罩"事件(简称"戴口罩"事件)的讨论。本文研究了微博讨论中地区冲突、归因等各类话语的具体内容与其所带情感之间的关联,以及讨论中情感表达与其他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本文发现,微博空间更似"减压阀"而非公共空间:微博讨论中情感化批评占主导;情绪会扩散;冲突话语触发愤怒并减少对话。本研究对情感框架理论的建构,对理解中国网络讨论空间,对网络从业人员实践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TAM扩展模型的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指的是用户对自己所需要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文章根据用户使用网络学术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通过整合技术采纳模型(TAM)和任务-技术适配模型以及系统使用经验、信任等其他变量,而构建了一个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理论模型.TAM是国外学者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系统)使用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个模型,将其用于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尝试.文章对理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和初步分析,并讨论了理论模型在网络学术信息系统设计、评价和诊断中的社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媒介可信度理论"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我们探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评价。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其可信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信任程度与其对于网络的使用或者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知觉易用性与网络的知觉有用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我国法律部门理论和图书馆法相关理论的梳理,根据学术研究与立法实践的不同需求,分别分析两种情况下的图书馆法的法律部门属性:在学术视角下,图书馆法是独立的综合性法律部门;在实践视角下,图书馆法具有多重法律部门属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海外华人女性论坛“TX”进行线上田野调查,本研究旨在了解用户之间展开着怎样的社会支持互动。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中连续比较的方法,以论坛中由主题帖和回复帖组成的话题为分析单位,提炼出5种支持类型:寻求支持、利他、围绕性别议题的自由讨论、自我表露和共在。本研究扩展了当前社会支持研究的对象和场所,对传统的社会支持类型框架进行了创新,也发现寻求支持与提供利他支持是融为一体的。虽然该论坛没有明确宣称是女性主义网络社区,但已经发挥着提高女性主义群体意识的功能,可以被视为第四波数字化的女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通缉记者等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新闻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权力之间矛盾的争议日益激烈,舆论监督与反监督成为人们思考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7.
探究我国档案学学术群体共被引网络,可以为优化我国档案学学术群体的内部结构提供一定指导,从而促进知识交流和学科发展。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中《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1997—2016年的引文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档案学学术群体的共被引网络,并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网络特性,得出我国档案学学术群体已具备一定规模、共被引网络连通性好、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分布等结论,并提出充分实现高影响力学者的关键作用和价值、加强次级团体与其他学者的联系、重视档案实践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推进我国档案学研究方向的深化和细化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研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为相关部门加强社会舆情信息监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属性出发,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雾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进行对比分析;在应用研究层面,以新浪微博中雾霾话题信息为例,采用Java编程方式接入新浪网API开放平台获取新浪微博数据,使用Gephi软件及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绘制有关图表.[结果/结论]揭示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并为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实践层面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李京丽 《新闻界》2020,(2):88-94
网络社会风险研究是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话题,目前的研究要么以风险社会作为宏观背景,要么从中微观角度对风险进行具象化、细分研究。专著《网络社会风险论:媒介、技术与治理》从媒介与风险的关系、技术与风险、网络社会风险治理三个相互勾连的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网络社会风险研究从技术逻辑、内容生产与传播到制度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整体体系,形成了网络社会风险研究的宏观图景。研究既有"沟通资本"和"信息转换鸿沟"等重要理论拓展,又颇多观点上的真知灼见,为后来者进一步深入探索该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版图和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有关同性传播的案例资料和同性恋受访者深度访谈的分析,得出了同性恋群体传播的研究结论:"同性"话题的传播客观上消除了部分异性恋人群对同性恋的偏见;不当的新闻报道或过激的娱乐节目将使"边缘人"更加"边缘";媒介"同性"话题传播后,和同性恋有关的科教知识没有持续普及;同性恋群体的传播具有攻击性;同性恋群体往往感受到包容的网络拟态环境和严苛线下环境的巨大落差;社会上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不支持同性恋话题传播。总结这些现象后,媒介应认识到客观推动舆论进步,使话题"脱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理清充分尊重和鼓励倡导的本质区别,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降低同性话题传播引发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