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峻岩 《新读写》2012,(3):40-42
一提起复习迎考,也许有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练习册、题海战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复习是“温故而知新”。所谓“温故”,就是要居高临下地重温、梳理已学知识;所谓“知新”。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的依据就是“课本”,“知新”的起点就是“基本要求”。杨峻岩和李新老师的文章一个讲“基本”。一个讲“课本”,两个都是“本”,道理并不深,但很实在,很实用。  相似文献   

2.
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如果说记叙是“画龙”,那么议论则是“点睛”。抓住了点睛之笔,主题便不难理解;不能抓住点睛之笔,对主题就理解不深,甚至可能理解误偏。中学语文课本里一般的夹叙夹议的文章较易读懂,点睛之笔也容易找。但鲁迅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学生就较难读懂,点晴之笔也较难找到。因此,抓住鲁迅这类作品的点睛之笔,启发和帮助学生领会它的含意,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甚至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豁然开朗。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我们的课堂,不论文本内容的深浅,不论篇幅的长短,“读了这段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感悟不到老师预设的答案,便再请一个,实在感悟不出,教师就挺身而出“老师还感悟到了……”似乎不这样就落后于课改了,  相似文献   

4.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不是高不可攀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奥林匹克数学根植于中学数学,锤炼了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许多竞赛题目与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课本例题、习题的直接延伸、发展与变化. 下面几组题目,(A)组题是课本例题、习题;(B)组题是数学竞赛题.作些比较就可以看出其间的联系是多么密切.  相似文献   

5.
《写作》杂志1987年第二期发表了陈老萌同志的文章——《主题未必是统帅》.作者从部分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对“大量并无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对文章的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得出一个结论:“沿用已久的‘统帅说’对于文学写作来说.实在不是一条铁的法则”,因此作者主张“挣脱主题统帅这根绳索”,考虑“总主题”的提法.作者提出:“倘若创作死死囿于主题,势必从完整的生活面面上割弃不少有机的富于价值的部分,本来可能是一株枝叶扶疏疏参天大树,结果成了一杆瘦长的钻天杨”;而“挣脱了主题这根绳索,作品的思想性非但不会削弱,而且会使之由单一趋于丰富,乃至当作家具有政治偏见或思想局限时,还可能磨损偏见、局限对创作内消极制约,在偏见、局限之外结出丰硕的思想果实.”  相似文献   

6.
办公室里,常有老师抱怨: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有什么好教的呢?从老师的抱怨中,我们能窥见“浅文”的一些特点:一是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此类课文,很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忽略。笔者以为,浅文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浅文该如何深教?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含蓄难懂、篇幅长、主题深,导致每次教学他的文章时,师生双方都感觉到费时、难见成效,导致一堂课结束后都十分疲惫.事实上,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文章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仍然停留于课文,而忽视了学生,尤其是学生“知”“情”“意”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规律,导致教学设计环节和内容严重脱离学生.  相似文献   

8.
论课文的“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年前 ,我曾就“课文”在课程中的教学论意义写过一组系列文章 ,其中就谈到了“时代性”问题。几年过去了 ,课程改革波澜壮阔 ,尤其是语文课程新标准的出台 ,国编和地方编的新教材相继使用 ,人们对“课文”的价值观又开始了新的讨论。大学的教授们在做学问之余 ,也发表了不少高见。其中有一条观点格外引人注目 ,就是现在课本里的文章太旧了。中国的现代文 ,三四十年代的多 ,五六十年代的多 ;外国的作品 ,1 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多 ,太旧了。批评太旧 ,理由也是充分的 :2 1世纪的学生了 ,为什么不能多读一些新时代的作品呢 ?这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宗敏 《中国教师》2005,(10):38-39
“我们学校有四大金刚,上课时只要有一个金刚,这堂课就实在难以上下去了。”一位老师说。“我们班的××,上课不听讲,一心一意看漫画书,你让他出去,他拔腿就往外走,这对他来说,真是求之不得呢!”另一位老师说。“这位学生还只是自己玩自己的,我们班的××那才可恨呢,居然将课本放在自己的头顶上转圈,引得全班呵呵大笑,整堂课没法上了”第三位老师说。  相似文献   

10.
初二《思想政治》课本中插图共140幅,其中彩图31幅,占课本篇幅的三分之一.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最佳的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下边谈一谈我运用插图的几点体会.一、引导学生“看”据有关视听教育的调查,课堂上学生光听只能记住15%.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光是老师讲,学生记不住多少知识,尤其是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教材中的大量插图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学生听老师讲有关内容,再看插图,掌握效果特别好.如一幅《原始人耕作示  相似文献   

11.
四月十四日,听了银川新城区第九小学姜瑞华老师的一堂“看图写话”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看图写话”教材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基础训练9”.这项训练原来只要求学生“看图听故事,再把故事讲出来”.姜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在观察、想象和口述故事的基础上,写出一篇完整的故事,这就把原来的教学要求提高了一步.下面就这一训练课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认《湖南教育》为我的良师益友。说起来《湖南教育》的编辑老师还曾当过我学生的老师呢。我在大学念的是中文系,和许多中文系学生一样,那时很做了一些年的作家梦。后来,到东江师范当了老师,给学生开了写作课后,更是“于心有戚戚焉”,因此常写些东西,也时有些小文章散见于报刊。在教授写作时我最头疼的是讲“语言锤炼”和“文章修改”这几节内容。常常是讲深了,云山雾罩,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很难不流于泛泛而谈,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听,就是我本人也总有一种隔靴搔痒、挠不到痛处的无奈。就在我为此而万分苦恼时,我的又一篇教研论文在《…  相似文献   

13.
山西的赵爱壤老师在《中学语文》1999年第1期发表《〈就是那一只蟋蟀〉主题探讨》的文章,特别指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辩正,总结说:“这首诗的主题不妨定为吟诵统一,因为统一是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赵老师将这首诗的主题定为“吟诵统一”,这个分析是符合作品的实际的,但是把这一主题的把握建立在对课本“思乡”主题的否定之上,是不妥当的,这说明赵老师并没有真正领会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所作的提示,也没有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14.
回归课本——高考数学复习的公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数学回归课本复习指南编者的话在广泛征求教研人员及高三数学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本期的高考频道栏目,我们以回归课本为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在高考复习的后期指导学生时参考.这组文章共有6篇,其中第一篇是回归课本的总体认识和指导,由裴光亚老师撰写;其余5篇是回归课本的具体内容的研讨和提示,由湖北省武汉市的几位老师撰写初稿,并请山东省诸城一中陈永林老师主持,诸城一中部分数学老师参与修改和统稿.最后由本刊试题研究组审订.裴光亚老师参与了本组文稿的内容策划并在成文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本刊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5.
在广泛征求教研人员及高三数学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本期的“高考频道”栏目,我们以“回归课本”为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在高考复习的后期指导学生时参考. 这组文章共有6篇,其中第一篇是回归课本的总体认识和指导,由裴光亚老师撰写;其余5篇是回归课本的具体内容的研讨和提示,由湖北省武汉市的几位老师撰写初稿,并请山东省诸城一中陈永林老师主持,诸城一中部分数学老师参与修改和统稿.最后由本刊试题研究组审订. 裴光亚老师参与了本组文稿的内容策划并在成文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本刊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6.
当今教育界有这样两种语文老师。第一种是名副其实的“导师”这是一种“严师”或“虽不严而自威”者.他们认为“课本就是世界”,把课本和试卷看成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谨记韩愈老夫子的教导,兢兢业业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为此,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本读深、读透;把教参看熟、看烂;把试卷  相似文献   

17.
英语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和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我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理解标目标题是文章的缩影,理解了标题,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题和寓意,标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白,有的含蓄。在初中课本中,以直白的居多,其主题意思一目了然,学生较好理解。对含蓄的,则需要到宇里行间去品味,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例如:初二课本中“Mid-AutumnDay”、“WeiHua’sBusyDay”等等,初三课本中“AtraffieAccident’,“ThomasEdison’等等,这些课文,学生一般一看标题,就能知道文章…  相似文献   

18.
扩展阅读,是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诚然,语文课本汇集了一篇篇典范之例,其内容亦丰富多彩,我们应当对语文课上的这些文章“深耕细作”,应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语言文字、饱含的情感、写作特点等有较深的认识,较高的领悟。但课文相对于学生可接触的阅读材料来说还是比较单薄的——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相对单薄、涉及的作家少、选材相对狭窄、  相似文献   

19.
李英 《海南教育》2014,(18):29-29
初中课本中的许多文言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们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流传至今,它们通过了编者层层筛选才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些“经典”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尤其是初三文言文,随着文章篇幅的加长、难度的加深及考试压力的增大,学生更是觉得初三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课堂一“活”,学生所有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了,课堂就变成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思想碰撞的平台,也成为学生能力展现的舞台.“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拨动学生学习这一罗盘针最有效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