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看上去很美》揭示的是一个不满四岁的小朋友方枪枪在开始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与不适应。而这样的困境无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还是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的儿童。都不免存在。  相似文献   

2.
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摈弃宏大叙事,选取幼儿园“小人物”方枪枪的教育经历为叙事对象,反映了在现代性规训的过程中,理性、权力、秩序对人的肉体灵魂的全面规训。它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模式入手,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文化的深切焦虑。从规训与秩序、惩罚与监视两个层面对《看上去很美》的镜头语言和危机焦虑进行论析,有助于理解张元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电影《看上去很美》用儿童的视角来影射着这个社会的制度化,以及因为制度化而产生的荒谬。年幼的孩子们天真可爱,但是他们的身边已经有了大人世界的影子,这部电影也正从孩子的世界中,浓缩出了成人世界的诸多规则,沉重且无奈。  相似文献   

4.
影片《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为观视场域,通过对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纪实性场景呈现,聚焦了“方枪枪”的个体性存在状态以及幼儿园日常管理背后的诸多问题。在这个以个体存在与集体秩序相互纠葛的幼儿园故事里,或许福柯的规训理论有助于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故而,从规范化活动、标准化管理以及等级化考核三个方面来剖析电影中幼儿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我们对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张怀远 《中学文科》2009,(12):120-121
本来,以一部影片所虚构的事实来讨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优劣并不科学,但考虑到影片《看上去很美》所虚构的事实不仅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因此,这一命题似乎还可以成立。班级教育是一种根据年龄和认知水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起来,并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的形式。在讲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今天,  相似文献   

6.
林婕  谢龙华 《文教资料》2009,(34):73-75
自尊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自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给儿童创造条件,让儿童学会正确自我评价,从而让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理解、尊重和自信,进而形成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李游 《文教资料》2012,(11):111-112
儿童电影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借助电影特有的视听表现手段,通过逼真的影像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引发美感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电影和儿童文学的双重作用。长期观看优秀的儿童电影可帮助儿童拓宽视野,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有助形成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李敏 《文教资料》2012,(10):13-14,21
曹文轩的儿童小说《草房子》用大量的笔墨表达了父爱主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群鲜明的父亲形象,充分展现了父爱的伟大,父爱的无奈,父爱的接力,以及父爱与爱父的相互性。深沉的父爱为儿童在苦难中成长染上了一层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蔡青  王素洁 《文教资料》2008,(34):22-24
<接骨师之女>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对其的评论多集中在谭恩美母女关系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却忽略了优美流畅的语言中蕴含着露丝和母亲之间单纯而复杂的感情,包括:远离、理解、救赎以及对生活的领悟.本文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主人公的认知发展等方面分析主人公露丝通过对自身经历和对家族历史的了解.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在于它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之美。  相似文献   

11.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与考察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与对农业文明的推崇,洞悉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文中成长历程的叙述、成长隐语使用、成长引路人的出现恰恰彰显了小说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2.
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不仅对真、善、美加以讴歌,还营造了温暖人心的童真境界,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传达了健康的人生态度,守护了人类最本质的美丽天性,捍卫了美好的童年,滋养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境界,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他们眼望上苍》是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经典作品。赫斯顿凭借着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身的女性经历,在作品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珍妮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本文从成长小说的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珍妮从幼年到经历三次婚姻,解读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压迫下不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充分展现了作品中黑人女性成长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4,(A2):18-19
美国知名作家丹·布朗的作品《达·芬奇密码》自出版发行以来,曾经以750万册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的记录。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索菲·奈芙的成长过程,并探究了罗伯特·兰登在索菲·奈芙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引路人的作用。在小说《达·芬奇密码》的结尾,索菲·奈芙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勇敢地接受了祖父雅克·索尼埃给予自己的保护郇山隐修会秘密文献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蝴蝶梦》反映了叙述者在心理上、情感上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成长是其重要主题。小说作者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人物设置上为叙述者的成长提供了三个反面引路人,同时在情节安排上也体现出具有象征性的成长仪式,使得《蝴蝶梦》的成长主题得到了有力的凸显。  相似文献   

16.
成长是影片《死亡诗社》的重要主题,影片刻画了一群处于父母期望与个人梦想夹缝中的高中生,如何在文学课教师的启迪下,了解诗歌、青春、理想、人生的真谛,并在经历了人生考验之后走出青春的困惑,实现自我认知,心智走向成熟的过程。影片告诉我们,引路人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自我"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成长的重要环节;而"顿悟"则是个体从天真走向成熟,从依附走向独立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加拿大蒙作家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儿童形象角度来揭示当“成长”进入儿童小说视野后的面貌。在汤姆和安妮中,成长母题不再单单只是表现一种从天真到经验的过程:在狂迷状态下的生命追求所带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要求,以及由此达到的对爱的终极探寻。从而为成人了解儿童,教育儿童,重返纯真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是一种脱胎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主张,致力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理思潜能的同步发展。文章从教学主张的母语根性特质,教学目标的儿童成长指向,教学特征的语文素养内涵以及教学策略的读说思悟和训练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这种教学主张在母语教育传承与超越上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是一种脱胎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主张,致力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理思潜能的同步发展。文章从教学主张的母语根性特质,教学目标的儿童成长指向,教学特征的语文素养内涵以及教学策略的读说思悟和训练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这种教学主张在母语教育传承与超越上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