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此千古绝唱的歌吟蒙冤而逝九百载时,苏轼这位北宋年间中国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的学创作日益生辉。尤为他黄州词的创作,尽显其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苏轼诗文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享受和艺术感染力,苏轼的人格和情操也给我们以美好的启迪和影响。所以,学习苏轼诗文就不能程式化、简单化。那么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苏轼诗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呢?笔者有一点浅陋的想法,简言之,就是找准教材的“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理解诗、文的激发点或关键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了说得清楚一些,特以苏轼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另以他文辅之。  相似文献   

4.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我抑制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其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正是这种创作心理的转换,苏轼将他复杂深刻的人生感慨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转化为美丽的词章,进而为中国的词坛营造了一片自由而缤纷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元丰二年(1079),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苏轼泼来,“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在落寞而壮阔的黄州,苏轼终于跨过他人生哲学的三重门,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6.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了近100首词,占其词作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充分民法了由政治角色转换为文化角色的抒情主人公,在政治逆境中确立的难能可贵的生命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生命的延续并渐至佳境的路数。这主要是:成熟地掺和儒佛道文化,正确认识人生,保持形而上的超越心态;成功地融入社会群体,与官吏、百姓建立真诚纯洁的美好情宜;热情地投身于大自然,柔和谐调主体与客体,从中体味人生之适;同时,始终高扬自我的人格个性。  相似文献   

7.
吉南 《函授教育》2002,(1):93-95
苏轼,不仅仅作为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为后代文人崇拜景仰,同时也因其面对政治生活的失意坎坷所表现出来的超乎一般的人格魅力而成为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他在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之所以占据了远远超出一般天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在解决仕与隐、穷与达这样的矛盾问题上以行动和实践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苏轼 ,不仅仅作为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为后代文人崇拜景仰 ,同时也因其面对政治生活的失意坎坷所表现出来的超乎一般的人格魅力而成为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他在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之所以占据了远远超出一般天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 ,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在解决仕与隐、穷与达这样的矛盾问题上以行动和实践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范式。他一生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承受了生活波折的考验。他仰慕陶渊明 ,但并没有像陶那样挂冠而去、追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的生活 ;也没有…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苏轼贬谪黄州,词作数量达到高峰,文体观念亦此期逐渐形成。黄州以前的漫长创作时期,以倅杭为界,在此以前词作数量极少,词体观比较模糊;倅杭以后,至黄州以前,词作大量涌现,艺术上亦逐渐成熟,但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将词作看成一种文学,认为她具有独立的文体属性,而仅仅看作歌词。  相似文献   

11.
苏轼黄州词因词人心态的不同,前后期存在着差异,但主导风格仍是旷达。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是通过刻画主人公旷达的形象、描写清旷的号色以及哲理妙悟式的放旷体现出来的。黄州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与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及偶然的人生遭际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分不开,特别是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成为其词风旷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人生充满坎坷,一生屡遭贬谪,尤其是“乌台诗案”促成了他思想的成熟,塑造了他的文化人格。他的文化人格精神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最终达到了即此即彼的“自然”人生观,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苏轼在黄州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儒、道、佛相融合的心理平衡,超然的心态及萧散的心境等方面,对苏轼在黄州时期书法创作心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继而对其心理与创作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对苏轼的书法艺术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诗、词、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光芒璀璨,尤其是他被贬黄州后的作品更是他创作中的高峰。本文试就苏轼贬于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如何修复自尊,进而达到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是对苏轼黄州时期咏花诗的审美解读。黄州贬谪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非常重要时期。他的感情,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内在精神,通过咏梅花、海棠、老枳等得以寄寓。章从三方面对其黄州咏花诗予以赏解,指出咏梅诗是其精神格调的映射;咏海棠诗是其灵魂道德的投影;咏老枳诗是其美学情趣的展现。由此也能看出苏轼对诗品与人品、物与我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体繁富复杂,依次嬗递,各具特点,但格律化趋向是诗歌体式演进的主要特征,在诗体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时代和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结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是它萌生衍化的因由。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一诗的诗体,程俊英先生界定为联句诗之祖。从诗歌的内容来说,此诗由男女对话组成,其形式乃对话体,已无可争议。但并不能因为它的对话性质就认为它是联句诗。对于联句诗,古人大都认为其源头是《柏梁诗》,现代有学者认为最早的联句诗是《庚歌》,除程俊英先生外,从未有人将《女曰鸡鸣》和联句诗联系在一起。从联句诗的特点看,《女曰鸡鸣》完全不符合联句诗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根据诗歌的对话形式,将此诗定义为联句诗之祖。  相似文献   

18.
韦应物的人格转换和诗风的形成有多重因素和渐进过程。其表现为吏隐的生存方式及诗美追求;人生境界的诗性表现与山林隐逸的审美范式。胎息于陶,佐之以二谢和王孟;属于陶谢—王孟—韦柳—姚贾隐逸诗人系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孟郊诗歌带给读者的是读之不欢、弃之不舍的非常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是中唐奔竞士风的反映,也与孟郊真率坦诚的个性气质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孟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产物。孟郊诗歌里的许多意象都是激烈冲突、不和谐的。在人与自然、我与"群"的对立中,中国传统美学的和谐、优美等都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狰狞、血腥和悲观。孟郊的诗歌创作,昭示着一种新的诗歌风格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