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充满活力的身影和无忧无虑的小脸。但在这热闹开心的背后,总有那么几个孤单的、小小的身影游离在群体之外。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受。国际儿童心理组织将这样的孩子称之为“孤独儿童”。在上海市三所小学开展的测试调查结果显示,20%的孩子有孤独倾向。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比例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日益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黎琳武 《林区教学》2023,(5):115-120
中小学校园欺凌是当前较为严重的校园问题,寻求校园欺凌的破解之道是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基于黑羊效应的视角,发现群体高压下的中小学校园欺凌是黑羊效应的实际体现。从分析中小学生群体高压的原因以及危害入手,审视黑羊效应下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的角色适配以及相应的形成机理,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在校园欺凌之前,有效预防黑羊效应的发生;在校园欺凌之时,积极应对黑羊效应的进行;在校园欺凌之后,有效减轻黑羊效应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教师群体和一个多元的校园学习平台,搭建一个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平台.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虚拟校园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复旦大学在校园信息化统一规划和建设实践中,规划和设计了基于用户自管理的虚拟校园平台,即一个面向教师和学生群体,着重于师生之间、学生中的各种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平台。本文重点介绍了其设计理念、内客框架和功能特色,并给出了基于J2EE技术的设计架构实现。  相似文献   

6.
刘庆 《贵州教育》2022,(2):13-14
<正>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逐渐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目前,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社会大众,主要关注大龄青少年的欺凌现象,忽视了小学生群体中的欺凌事件。然而,近几年小学生群体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更加严重地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关注这一群体的欺凌现状,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就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给孩子以伙伴徐国静(中国初中生报编辑部副主任)人是群体存在物,离开了群体,人便无法展现自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总是借助一些对象来认识和发现自己,这个对象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伙伴群。问题之一:孤独、孤僻、不合群。独生子女本身就注定了孤独。在...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保护环境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也需要每一个群体为此付诸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推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绿色环境,让绿色文化成为校园特色文件,对推动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最为关键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而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在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后,我国大学生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是大学校园内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洗礼下,高校毕业生群体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在价值观念、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有着较高同质性的亚文化体系。研究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这一群体文化的优势,更好地引导毕业生调整心态,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同时反哺于毕业生群体文化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概念,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对于推动和谐校园构建有着现实的意义。社会资本理论视阈下和谐校园的构建内涵十分丰富。和谐校园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群体组织的和谐、学校管理与建设的和谐。社会资本理论为校园和谐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四下一片寂静。我背上重重的书包,从教室里走出来,眼睛一阵酸涩。整个校园里只有我一个人了。我是这个世界的弃儿,还是一位孤独的统治者呢?我在心里打趣着问自己。  相似文献   

14.
校园化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它表明一个学校的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师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校园化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化氛围,培值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化精神,高师院校才能形成独特的校风、学风,高师学生才能重铸师范人格,激活创造潜能,并最终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5.
影片中的主人公方枪枪,一个梳着小辫子来到幼儿园的孩子,他那高墙里孤独的小小身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面对规则与惩罚的渴望和挣扎,一种在集体规则下被遗弃的孤独和悲哀。这个定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借读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有着一些特殊的心理行为特征。本研究采用MHT量表,通过对借读生与正取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借读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方面与正取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的从众现象有学习从众,参加公益活动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赌博从众等多种表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安全心理和害怕孤独是导致大学生从众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加可校园化建设,班集体和宿舍建设,积极诱导学生社团,实行“导生制”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文学需要孤独,孤独可以让文学家处于一个独特的视角,冷眼观察大千世界的是非曲直和沧海变迁。因此,文学家与文学爱好者都推崇孤独,在孤独中品味生活,体验人世间的冷暖。我在大学期间就是校园诗人,而后一直与文学结缘,让自己的思维和观察世界的目光逡巡在世俗的物欲之外,感受那种形而上的特殊的人生。因此,在接触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就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一个介于成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特殊群体,其心理教育的加强工作也不客忽视。在以和谐校园为指导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途径。本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大学生中的心理不和谐因素以及在和谐校园的理念下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孤独”是王安忆创作中的一个情结。在她看来,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流浪与飘流的群体,人生在根本上是一次孤独的旅行。本文从“孤独”这一视角论述了王安忆对人的生存境遇与人类生存本质的追问。透过对“孤独”的深切体验与审视,寄托了王安忆对人生之谜、人的生存与命运的执著探寻与叩问,从根本上服务于她试图拯救人类于生存困境并在精神上实现救赎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