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谙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译文:  相似文献   

2.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楚庄王,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二十二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  相似文献   

3.
默沉的种子     
正一位哲人说过:沉默是一种修养,一种历练;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沉默是一种德行,沉默凝聚着力量,酝酿出光辉。但沉默是金吗?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战国时,楚庄王即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有人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后来楚庄王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整顿朝纲,兴修水利,广揽人才,于是国  相似文献   

4.
一鸣惊人     
楚庄王登位执政已经三年了。然而三年之中,默默无闻,没有颁发一项命令,没有管理一件政事。有一天,右司马在宫中侍坐,对庄王隐喻道:"大王啊,有一只鸟停息在南方山上,时过三年,既不展翅飞腾,又不引吭高鸣。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庄王笑笑回答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让羽翼长得丰满;不飞不鸣,  相似文献   

5.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相似文献   

6.
淳于髡     
正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篇目淳于髡①者,齐②之赘婿③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④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  相似文献   

7.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7,(Z2)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种子     
一位哲人说过:沉默是一种修养,一种历练;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沉默是一种德行.沉默凝聚着力量,酝酿出光辉。但沉默是金吗?我一直在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战国时,楚庄王即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有人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规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呜必惊人。果然,后来楚庄王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整顿朝纲,兴修水利,广揽人才,于是国家昌盛,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实,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上下五千年》中有一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的故事,读来很有趣:楚庄王新即位,不管国家面临的危机,沉迷于吃喝玩乐,不许大臣们劝谏,还下了道命令:谁敢劝谏,就判谁死罪。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冒死劝谏,但是他进谏的手段很高明。他对楚庄王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一听就明白这是在劝自己,他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一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楚庄王果然改革政治,把只会奉承的人撤了职,把伍举这样敢于劝谏的人委以重任,使楚国很快强大起来。不久前,又读到《中…  相似文献   

11.
释“政”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勾践灭吴》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政”的解释不够严谨,略有瑕疵,请看其文:“……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姓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此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字,教材中注释为:“通…  相似文献   

12.
㈠阅读《纪昌学射》,完成题目。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①。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②,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③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④,而后告也。”昌以虱于牖⑤,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⑥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⑦,贯虱之心,而悬不绝⑧。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⑨曰:“汝得之矣!”氂(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彀(gòu…  相似文献   

13.
惊弓之鸟     
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 “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 “先生何以知之?”对曰: “其飞徐而呜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来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相似文献   

14.
(一)C.调军食,必夔额日 卒有疾,亲为调药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价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妹遗之,飞曰:“主上宵叶,宁大将安乐时邓!”却不受,价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巨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艳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当者,立斩以构。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硕搞,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碎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  相似文献   

15.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 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 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世家》所记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本于《荀子·宥坐》,而《苟子·宥坐》又采摘于《尹文子》。《尹文子》的思想“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它为了宣扬“治主之兴,必有所先诛;先诛者,非谓盗,非谓奸”,而伪托孔子,编造了这个故事。以讹传讹,遂使太史公误记了这么一笔。此事实为子虚乌有;因为它与孔子的思想相矛盾,亦与孔子的政绩和孔子的时代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纪昌学射     
《小学教学研究》2015,(9):38-39
<正>甘蝇,古之善射者,彀(ɡò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zhuī)末倒眦(zì),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máo)悬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yān)。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ɡǎn)射之,贯虱之心,而  相似文献   

18.
<正> 《国语·越语》“勾践灭吴”中有一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对“当室者”和“支子”的解释,说法不一。董希谦等主编的《古代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说“当室者”为“嫡子,即嫡妻生的孩子”,“支子”为“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则把“当室者”注为“当家的,负担家务的长子”,“支子”为“庶出子弟。”这些说法,我们认为,既有欠详之嫌,又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9.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20.
从《菜根谭》的"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从楚庄王把自己比喻为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的奇鸟,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文化对谨言慎行的看重,所以会有对大音希声的赞美,对沉默是金的推崇。但是,教育在某些方面的推崇,也会困惑一些成长期的心灵。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我们会发现"沉默是金"有时候会形成沉默的螺旋,让人跌入画地为牢的怪圈;过于沉默的孩子容易被人忽视,在日后的社交中也处于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