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诸多行业领域内存在很多陷于"被动锁定"的企业,并且其中的多数企业面临着"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厘清被动锁定程度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变得尤为重要。以中国技术密集型的后发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企业技术被动锁定程度、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并采用调节路径分析法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路径被动锁定程度分别与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而创新能力在被动锁定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倒U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资料表明:我国从1951年到1976年的25年间共引进了250多项(其中包括从前苏联引进的156项)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工程或项目,这些过去引进的工程或项目后来鲜有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或可以引以自豪的,基本都没有达到国家引进时的期望.有一句话形容这些工程或项目是"从自动变成手动最后就不动了".以往国内引进的历史几乎都在重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进行二次创新.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技术研发实力较弱,还需要大量引进、模仿或者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创新的现实状况,依据博弈论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策略模型,分析了双方的相关策略以及政府在合作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模式。广东对外开放水平高、高技术产业密集、产品出口导向明显、技术引进效果好,但也存在技术引进的自主性差、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引进结构和方式落后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广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广东中长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满大街跑的“洋“汽车,沸沸扬扬的DVD专利之争,MP3产业的萎缩……由于过度依赖引进的国外技术,我国部分产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相似文献   

6.
满大街跑的“洋”汽车,沸沸扬扬的DVD专利之争,MP3产业的萎缩……由于过度依赖引进的国外技术,我国部分产业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相似文献   

7.
广东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扩散、国际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向前发展的羁绊,对广东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了重大制约。理论和实证分析证明:建立和完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实施市场创新机制、创新技术标准是广东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我国曾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往复,而没有较多地实现自主创新。可见我们还没有搞明白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本文考察分析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认为关键技术靠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市场-企业-企业家的创新模式,引进模仿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业提升模式,政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快速形成,这四点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的主要特点。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较早改革开放的体制背景,毗邻港澳及外资较早较多进入的影响,以及移民城市的创新创业热情。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技术成为决定企业与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技术领先者具有垄断动机。在当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发展策略.才能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实现我国技术的迅速发展呢?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认为适当的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联盟有助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形成以创新促引进,以引进提升创新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政府90年代以来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本文认为,外国直接投资(FDI)并不能必然给东道国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如果东道国在引进FDI的过程中不能克服大型跨国公司(MNCs)的"技术锁定"谋略,不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本土企业不具有消化和再创新的意愿和能力,则很可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缺失.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及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就克服创新失效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刊编辑部  张丽 《今日科苑》2018,(7):I0001-I0001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明确了自主创新的含义,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12.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途径,日本、韩国也曾借用过这个模式走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本文分析了当前山东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绩、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日韩的经验,分别从政府宏观管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处理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GIS技术对一些已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类,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1]。GIS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科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GIS技术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如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我国对于GIS技术研究的开始虽然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但是国家对该技术的重视度和投资力度却远远高于一些西方国家,GIS技术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也逐步得到扩大,其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关于GIS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其主要运用的领域,然后分析了GIS技术应用需求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对GIS技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专利计量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分类体系,确定专利信息检索策略,对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信息下载、清理,采用专利计量方法,分析了1974—2013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各技术领域专利的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各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通过“专利地位—专利质量”二维分析矩阵比较分析了集成电路制造各技术领域美国、日本、中国所处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在集成电路各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美、日等领先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未来在重点推动封装技术、退火技术、平坦化工艺3个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提出了今后中国集成电路制造重点技术发展方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汽车产业长期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过度注重引入外资和技术等外部因素,而未能形成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厂商学习能力.国外经验表明,产业集群能有效促进汽车厂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技术进步,本文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构造以外源 '资表、厂商学习、政府引导和支持配套为基础的汽车产业集群动力圈层模型,探索影响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最后研究了广州某公司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都是获得先进技术的手段,创新与引进,既可以相互代替,也可以互相补充。国际经验和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忽视技术引进,搞闭门造车式的独创,在时间和成本上都是不合算的;而忽视技术创新,过度依赖引进,又会使科技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如何采取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出低层次技术引进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尽可能地加以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改变我国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中,确实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力图通过技术引进,“以市场换技术”等手段实现技术赶超,总体效果不尽理想。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则通过引进、模仿再创新达到了在短期内技术赶超的目的。文章认为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赶超的瓶颈是企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对造成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低下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吕燕 《软科学》1995,9(4):42-44,48
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浙江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吕燕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普通较弱,创新不足的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乃至整个改革的“瓶颈”。如何打破“引进——消化——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使之从模仿走向创新,已成为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