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教育的对象,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整体,而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具体的存在。教育需要正面看待学生,需要关注教育中的"人",努力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事实和理论都说明,"聪明的孩子"更容易孤独,更需要关爱。作为师长,对"聪明的孩子"不能故意忽略或刻意回避他们心智发育不平衡的事实,不能只扬其"长"而不补其"短",不能只问他们飞得高不高,而不问他们飞得累不累。当务之急,便是让这些孩子走出大人们刻意营造的封闭孤独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知道生命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伴随着西方哲学的步伐陷入主体的危机和困境,主要表现为教育中主体的混乱、主体对他者的规训以及主体对自我的奴役。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可以从生活的路径完成从"主体"到"人"的超越,然而,这样的超越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超越日常生活,引领未来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4.
人,应该在其他动物身上汲取生命的智慧。蝉的幼虫,在黑暗的地下蜗行摸索,有的长达17年之久,这种积蓄和忍耐是为了"生命的超越"——冲破黑暗,放歌枝头。蛹,耐得寂寞,经历阵痛,破茧化蝶,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5.
过春节了,首先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快乐是一个被用惯了的大词,如同许多大写的真理一样,被零成本地运用了,但是收益很可能无法估计:一句快乐,可能收获了难得的同学情,甚至会意外或者有预谋地收获了属于你我的爱情。今天的主题与快乐有关,我选取两个词汇作为我的主要描述对象,然后在它们之前加上“超越”一词。  相似文献   

6.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问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相似文献   

7.
"麦当劳化"是指一个社会经历着速食餐厅特色的过程,追求量而非质的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非人性化的控制是其成功的核心。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上重量不重质、教学评价上标准成人化、教学内容上模式僵化刻板、教学过程上束缚儿童身心。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的危害,回归幼儿美术教育的本真。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转变作品评价方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美术内容、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有历史渊源。其中,中国历史上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新中国在西藏保留封建农奴制长达8年之久;世界历史上有美国南北战争之前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并存,俄国“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日本大化革新后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并存等,这些事实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但同时,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与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又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是对历史上一国两制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学习之友》2008,(11):34-35
这是一种救命药,正在拯救5亿人的生命。 没有它,地球上每年将增加数百万亡魂;它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最初研制它,是为了打赢一场战争,其重要性堪比“两弹一星”……  相似文献   

10.
法国学者乔治.巴塔耶在《文学与恶》一书中提出了"纯洁的恶"的概念,英国的一代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中后期唯美主义思潮的最高代表,同样在其作品中着力表现了这种"恶"。宣扬享乐、渲染畸爱和赞美罪行构成了"恶"的内容范畴,而对变态美的极力铺陈则赋予了"恶"和谐的审美形态。"恶"是王尔德唯美主义内在的因素:既是他唯美主义思想内在的道德超越性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反叛社会虚伪道德的一种非理性的手段。"恶"很好地体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所蕴涵的超越与反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实教育中师生冲突事件的频发,学校教育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等非人道现象,本文从人的存在性角度出发,阐述教育和存在性的"人"的密切关系;探讨"人"的存在性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勾勒"人"的存在性教学图景,试图在一个教育理念分崩离析、人的理念彻底碎片化的时代里回归教育之本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韩寒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的最早一座“丘陵”,文学创作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相比之下,其他“80后”写手有着更多的或显或隐的、各式各样的不足与硬伤。这样,“80后”写作形成了韩寒独大、众星烘月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否能够被其他写作者打破,仍然有着很多变数。超越韩寒,是“80后”写作进一步成熟、取得成就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和关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和关学,这一论断已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超越”这一术语的提出、缘起及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方面所发生的语义嬗变,或者存而不论,或者论述不清。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概念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有相同之处,即在指一种高明、旷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5.
曹兆军  张磊 《考试周刊》2014,(94):19-19
"80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80后"教师静下心来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本文提出以下策略:科学规范岗位职责,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工作负担,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自我超越。实践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18.
谈“超越”     
处于落后或十分落后状态下的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并且超越发达国家,可以借鉴或继承已经发展起来的那些国家的科技成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并在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由此由技术超越发展为国力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发端于巫术仪式中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形成于神话世界中不死的神和死而复活神的记录.其核心含义在于:超越死亡.这一原型经过置换变形反复出现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内涵:超越时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永恒;超越空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时代日益深入的影响,"听说读写"论的时代局限性已不容回避。与之对应,主张"听说读写视思评"的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发展学习者的全语用能力,尤其注重思考、表达、评论语用能力之培养和训练,因而日益彰显其时代生命力和超越性特征。从"听说读写"论到"听说读写视思评"七字能力的培养,这种转换实质上表征着由"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的母语教育范式之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