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起义的目的是“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拯百姓于涂炭,莫国家于磐石”。①起义军的锋芒既指向本国的封建统治者也指向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内的所有洋人。因此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东学党人的排拒。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东学党反洋教的原因,亦可从某一个方面来考察基督教对朝鲜社会的影响。一 在东学党留下的原始文献中,“洋倭”或“倭洋”均特指日本侵略者。如东学党檄文中提出“三、驱逐洋倭,澄清圣道。”②又东学党曾向全罗道监司建议,“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2.
陆奥宗光在其所著《蹇蹇录》第一章洋洋得意地宣称:“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日本抓住东学党起义这个时机,挑起了甲午战争,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这是日本扩张主义者一贯自诩的得意之作。一、东学道运动及其性质东学党,自称“东学道”,朝鲜民间的天道教、侍天教的前身。“东学”,就是“东方之学”,是与当时叫做“西学”的天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这两节内容时,总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一、在这两场战争前夕,中国为何要援越抗法和派兵帮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二、《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第一条分别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清政府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为什么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以及朝鲜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前的4月17日,腐败的清朝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以战争的手段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就作了准备。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年)趁钥鲜政府请求清朝政府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之机,日本出兵侵占朝鲜。并于7月下旬突然袭击中国海陆军。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日军经平壤战役控制了朝鲜全境;又经黄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甲午战争偶然发生说在日本盛行起来,如称战争是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而引起,战争是由于日本国内发生政治危机而不得不把内部之争转向对外侵略,战争的爆发是由于阴差阳错的偶然性原因而促成等等,皆属于此类。“偶发说”的要害,是回避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去侈谈问题的枝节和表象,从而否定日本早就制定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如日本学者高桥秀直为日本在甲午年出兵朝鲜辩解说:“日本政府不是有意识要开战才出兵的,当时掌握日本政府主导权的伊藤博文……是试图保持和清国的协调的”,后来“伊藤的对朝政策发生变化,是在于日本的内政”。大泽博明也认为:“甲申事变以后,日本政府在外交、军事上对朝政策不是指向对清战争的,‘六二出兵’(1894年6月2日日本政府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及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案,也不是要对清国进行‘挑衅’,实现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才是‘六二出兵’的真正意图。”所有这些,都是完全不顾最基本的客观历史事实之论。  相似文献   

6.
戚其章先生新著《甲午战争史》最近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5万字,分七章二十三节,从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写起,一直到中国在战争中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武装斗争,以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全面、详尽和  相似文献   

7.
“欲要灭其族,必先灭其史.”日本就是这样对中朝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1894年,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派兵镇压,在朝鲜丰岛附近,偷袭前往支援朝鲜的清军舰队,于是便暴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激战中,北洋水师舰队全军覆没.日军乘势先攻下大连,并于1894年11月7日攻入旅顺口.日军入城后,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杀.人们一般只知道5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却很少有人知道100年前的“旅顺大屠杀”.全城6万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就连和尚与妮姑也遭到污辱和残害.只留下36个人收尸、埋尸.他们把死难同胞集中掩埋在“万忠墓”.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曾言研究文词语言,常可得人之思想或心理。本论文在对希腊字“amartia(罪)”以及中国文字“正”、“回”等作文字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之“正”和“中庸”为基础的道德观与西方文化中以基督教之“罪(amartia)”为核心的价值观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是偏离目标与指向目标的二元对立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儒家和基督教对这种二元对立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因此描述这一关系的立场也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中西文化的某种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9.
“原罪”说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人性理论,“性善论”是儒家人性理论的主流学说。以人性论为基点,基督教揭示了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在于效法上帝,儒家则指向“内圣外王”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二个思想体系表面看似差异巨大,实则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为前提,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都以道德修养作为生命把握的落点,把效法天(神)作为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进路,最后把生命的目标上升到天人合一,以成就天(上帝)、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1911年12月31日的滦州起义,是对辛亥武昌起义“最得力之应援”。本文从孙中山的革命总体部署和滦州起义后清帝迅速退位,论述了辛亥滦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并从5个方面分析了起义业绩长期未得弘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极大地偏离了现代西方文学中的人本主义理念,这种反人本主义的立场造成了阐释的困境,甚至还使她背上了“邪恶”之名。奥康纳的“邪恶”之名来自于基督教启示主义创作语境与中国的非基督教接受语境之间的错位。从基督教启示主义人性观的视角来看,奥康纳的反人本主义人物创作反映的不是邪恶而是其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2.
黄花岗之役 ,亦称“辛亥广州起义” ,前者因革命志士将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而得名。开始合葬时 ,只找到 72具烈士的遗骨 ,故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说。民国初年 ,烈士墓修葺扩展 ,孙中山亲笔题碑“浩气长存”。 192 2年 ,查得七十二人全部姓名 ,次年 ,于碑旁立石记名 ,从此 ,七十二烈士播名海内外。课本第 80页注 :“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 ,实际上不止此数。”“实际上”究竟是多少人呢 ?笔者查找资料后确知 ,实际此次战役牺牲的烈士共有 86位 ,其中华侨有 2 9人 ,占烈士总数约 1/3。黄花岗八十六烈士$…  相似文献   

13.
明朝的军屯     
一关于明朝军屯的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元末农民大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结果出现了明朝,元末起义中军屯事业的兴办也发展为明朝的军屯。元末农民起义中,刘福通系统下的将领,曾转战豫、鲁、冀、秦、晋等地,“数攻下城邑,元兵亦从其后复之,不能守”。只有毛贵略取山东后,能用人分守诸路,“又于莱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里,造挽运大车百辆。凡官民田,十取其二,多所规划,故得据山东者三年”。这说明有些起义的领袖已经重视兴办屯垦了。  相似文献   

14.
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据朝鲜史籍记载,开始于纪元前十一世纪的箕子。“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武王因封之,都平壤,是为后朝鲜,教民礼义田蚕织作,设八条之教。”他仿效商代的田制分配土地,这个田制因此被称为“箕田。”他还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使朝鲜的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周武王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了。箕子在平壤传了四十多代,直至州鲜王準时才灭亡。在这  相似文献   

15.
南朝鲜农村青少年教育主要通过中央农村振兴厅领导下的基层新农村青少年会组织实施.提起新农村青少年会,它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早在封建王朝末期,由基督教传教士将国外的青少年运动介绍到朝鲜半岛,但这时并没有成立青少年组织。“8.15”光复后,以京畿道为首开始组织初期的“兴农会”,后来改称“青少年俱乐部”,也称“4-H俱乐部”,在道内开展广泛地组织活动。“6.25”以前已建立了1900个俱乐部,会员达5万余人,1952年该俱乐部在南朝鲜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国力迅速增强。明治时代所制定的以武力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内容的“大陆政策”,也加紧实施。1875年,日本在朝鲜制造了江华岛事件。1884年(农历甲申年)支持朝鲜亲日的“开化党”发动政变。次年,中日两国就此事在天津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谈判,是为“甲申谈判”。 19世纪80年代,朝鲜一批失意的政客金玉均、朴泳孝等人结成亲日的“开化党”。这些人“倡言维新,实行改革”,并妄图借助日本在朝鲜的势力“谋杀执政而代之”。日本侵朝势力也暗中支持他们的阴谋行动,以实现朝鲜的所谓政治独立,使朝鲜成为日本的附庸。 1884年12月初,朝鲜汉城邮政总局新厦落成,朝鲜政府于12月4日由“总办洪英植设宴,并请各国使臣”。“开化党”人活动异常,金玉均等人“往往离席密语,形迹诡秘”。宴席上禁卫大将军闵泳翊“被刺还入,仆于堂上,座中皆惊散相失”。与此同时,金玉均等人闯入朝鲜王宫,声称清兵作乱特来入宫保护国王,并假传国王诏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隐喻的视角透视课程观的嬗变,从混沌不堪、错综复杂的课程发展史中梳理出课程由“脚本隐喻”到“经验隐喻”再到“文本隐喻”的历程,分析三者所蕴含的课程价值观,并对之作了优势分析和局限分析,从而彰显课程发展的人化—整合趋势;由对客观世界的膜拜转向人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由对“技术理性”的追求转向“实践理性”并指向“解放理性”。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地高扬,生命质量得到持续地提升。课程与教学之关系渐趋于一种“和合之境”。  相似文献   

18.
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于“生活哲学”.方可真正体现其作为“批判哲学”及其“哲学批判”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根本目的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指向生活世界的哲学,是观察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其秉持从生活到生活的运思路向,立足于现实而把握未来;依托于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未完成的因而随生活主题的演变而不断变换形态,是通过优化人的生活而深刻关注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对当代生活进行深刻反思,有助于在当代中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有助于反思和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复活并非基督教信仰的专利,而是原始宗教时期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欲求。本文从这一事实出发,在简要回顾犹太教的弥赛亚思想如何演变成基督教的复活思想之后,通过辨析见于新约圣经的耶稣基督的复活故事的“末日审判、圣诞和撒旦”这三大外族神话母题源流,重点论述了基督教复活故事表现在“三一神崇拜”和“必然性循环论”等方面的对三大母题创意性改造,以说明新约圣经及基督教神学对围绕复活主题的各大母题的“记载”和论述,其本质目的在于凸显耶稣基督作为“生命之主”和“复活之主”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月,我有幸作为中国幼儿艺术教育访问团的一员,到友好邻邦朝鲜参观访问了十余天,感触颇多。“孩子是国家之王”朝鲜人把孩子称作国家之王,为了确保这“王”的地位,国家在1976年4月第五届最高人民会议上通过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儿童保育教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