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用福 《收藏》2012,(3):104-105
蜀僧艳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客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听蜀僧濬弹琴》诗,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文人以琴奏胸中丘壑,以琴弹万般愁肠的年代。不觉让我们想到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图1),画中徽宗一身红衣坐在盘石上抚琴,那静谧致远的空灵,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洒脱超然的性情...  相似文献   

2.
朱有仪 《收藏》2012,(3):98-103
佛像拍卖的历史轨迹大陆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晚于国际市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零星的佛像现身拍场;加之市场推介的不足,佛像拍卖未能引起广泛关注。这种状况延至2004年才开始有所改变。那一年中国嘉德、北京翰海首次在秋拍中推出金铜佛像专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7,(10):3-3
新仿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中华瓷王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全球仅一件,从未对外公开展示。由于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古陶瓷研究中心,于2007年故宫兴建600周年之际,特全球绝版限量发行80件,以再现国家特级文物的华瑰风采。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一位姓姚的收藏爱好者,几年前无意中用几千元的价格从玉器店老板处买到了景德镇名家赖德全的几件陶瓷作品,而今市场上买赖德全同样的作品需要数万元。针对当今市场名人瓷越来越火爆的现象,普通藏家究竟应该怎么样去收藏呢?  相似文献   

5.
2008年底2009年初,上海博物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南陈北崔——陈洪绶、崔子忠书画特展",为观众呈献两位明代著名画家存世的精品佳作。论及中国古代人物画,"南陈北崔"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明代人物画的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山水、花鸟画。相较之山水、花鸟画,在人物画中图画的表现力及意涵,较受限于图像本身,且人物画的功能,也限制了画家对绘画各种表现模式的自由探索,正如万历年间《五杂俎》所言:"今人  相似文献   

6.
张少华  张民芳 《收藏》2012,(14):24-31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百度上有关他的搜索结果超过十万个,百科名片中是大篇幅的关于他的个人简介。大事年表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最大的"腕"。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7.
西沐 《收藏》2007,(2):62-65
中国画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复苏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经过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的“井喷式”行情后,目前已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期。从2006年元旦至今,中国画市场由疲软到进入冰点的状况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当前中国画市场的状况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画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当前我们面临的市场状况是淡季,还是一个相对长的调整期?如何来甄别中国画的收藏价值?对中国画的收藏价值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选择视角?对于这几个帮结伙问题,择其要点作一个简述。  相似文献   

8.
牟晓林 《收藏》2010,(12):39-43
20世8E90年代初,陶瓷收藏曾一度被收藏家们当作“冷门股”,古陶瓷市场交易数量少,交易额偏低,甚至时常出现瓷器打包买卖的情况。随着古陶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慢慢被认识,2000年至今的短短十年里,古陶瓷在各大拍卖会上屡创天价。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奥运吉祥物纪念章(以第29届奥运会为例)的设计理念和文化价值、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及其投资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挖掘了奥运会纪念章所具有的收藏价值;通过抽象与具体的结合、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揭示了纪念章的收藏原则,即独创原则、历史性原则和防伪原则,提出了真假纪念章的鉴别方法与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维衡 《收藏》2012,(5):74-83
南明弘光朝在桂 铸行的弘光通宝 1644年3月,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统治就此结束。5月,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土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次年改元弘光,首建南明政权。同年10月,弘光朝开铸弘光通宝,广西行省省会桂林也铸行了大量的弘光钱。  相似文献   

11.
徐君跃 《收藏》2012,(5):92-95
午后暖阳中,欲抚琴一曲,打开尘封已久的琴盒,一张旧琴静静地躺在里面。此琴名为"和润"(图1),出自宋代范仲淹《与唐处土书》中语:"(琴)清厉而静,和润而远。"制作年代为南宋,款式为仲尼式,造型古朴典雅,秀美精致。琴面梧桐木,琴底梓木,满身呈牛毛断纹,声音和谐圆润,松透纯粹,韵味绵长,音质绝佳。  相似文献   

12.
朱有仪 《收藏》2012,(11):126-131
织绣收藏帷幕早以拉开在较之以往更为风起云涌的2011年中国拍坛,台湾知名歌手张信暂的首次个人收藏专场"华彩霓裳——张信哲先生珍藏清代织绣"亮相北京永乐春拍。近80件其个藏清代宫廷织绣藏品现身,精美的藏品加上名人效应,给市场带来了一阵兴奋。据张信哲回忆,他的外曾祖母出  相似文献   

13.
唐冶泽 《收藏》2012,(5):96-103
笔者所供职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年入藏的古琴共有45张,是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藏琴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单位之一。这些琴全部都是实用琴,其中名琴众多,如唐代"襄"琴,明"四王"琴中的潞王琴和益王琴,元末斫琴名家朱致远和明末斫琴名家张敬修、张顺修所制琴等等,都是难得的珍琴。这批琴除了9张琴没有款识外,其余36张琴在琴底、琴腹(个别在琴面)都雕刻或书写有款识,具有很高的书法、文学和史料价值。下面将我馆所藏古琴选择数张进行重点介绍,供同好鉴赏。  相似文献   

14.
论古玉收藏     
古方 《收藏》2006,(3):74-77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热已席卷全国。玉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之一,也是人们收藏的热点。还有更多人跃跃欲试,准备投资玉器收藏。笔者试对目前社会各界的古代玉器收藏现象作一简要分析,以期引起同行兴趣。  相似文献   

15.
王信堂 《收藏》2012,(5):108-114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中,古玉是一支"潜力股"其收藏与投资前景看好。在此文中,笔者就古玉的市场现状、市场价位和投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走出价值错位的认识误区中国玉器文化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的本土文化。除了中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能把玉文化演绎得如此精彩绝伦。中国的玉器是极尽工艺之精美,造型之瑰丽,内涵之博深,成本之高昂的国粹文化。  相似文献   

16.
沈津 《收藏》2010,(10):92-94
治印虽小道,但有可观之乐。津笨拙,不能治印,但喜读印谱,摩挲展对,心旷神怡。哈佛燕京藏明代印谱仅有12部,而清代钤印本够得上善本的或较难得的也只有近40部,其他百余种都是普通的,  相似文献   

17.
杨成学  高润民 《收藏》2006,(9):50-55
彩陶收藏的现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 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爷韶、马家窑、大汝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