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迥然不同的两类国家模式。在中国式家国同构的拟血缘国家中,皇权、绅权与族权都是血缘群体共有制的产物。三者的同构性在于:它们都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祖权的制约——都必须遵守群体利益至上的祖宗成法。因此,三者的关系,绝不是西方国家建立在个体私有制上"公共权力"与"个体私有权"二元对立的分权关系,而是父家长专制集权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乡治与西方的自治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绅权也并非是国家的"授权"。  相似文献   

2.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的"婆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的“婆权”是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因缘群体共有制及父家长制的产物,它是父亲长专制集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便是以父系血缘群体利益为重。兼备德,能,勤,绩是传统妇女获得婆之权力与权利的内在条件;娘家经济与政治实力则是其成婆的外在条件与保障。婆权是由相夫权,教子权与御媳权共同构成的,前一个权利都是后一个权利的基础和保障,其权力与权利的大小程度,行使范围,也随着基础的雄厚与保障的有效而只不过递增趋势。但说到底,地大大不过在去,婆权毕竟是父权的产物,它只能与父权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土地·血缘·共有观--兼论中国人的公私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兵  汪丹 《历史教学》2003,79(4):25-29
土地、血缘和共有观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家国同构"差序格局"的本质应是以大大小小血缘群体为核心构成的拟血缘金字塔形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群体共有制基础上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相对与弹性的公私观.  相似文献   

5.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拟父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的“寻父”意识是一种“拟血缘认同感”,在这种认同感的驱使下,张承志在小说中构建了大量的拟父子模式。其中的自然父亲威严、崇高,儿子从中汲取超越自身的精神力量,这时儿子的认父仪式是父子的亲切拥抱;英雄父亲刚烈、英勇且是神圣价值的承载者,这时儿子的认父仪式是向父亲下跪。张承志的“寻父”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但儿子的身份定位限制了他意义寻求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7.
周君 《文教资料》2009,(26):118-119
"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皇帝专制的传统中国,皇帝是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忠孝观念是全社会所共同遵守的道德义务和法律规范,在这种宗法观念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国家,便具有了放大家族的特性.皇帝拥有父家长的绝对权威,臣民绝对服从父家长皇帝的意志.这种宗族特性在传统的世袭制的维护下,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本文对传统中国的国家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认为社会秩序实际上靠的是“血缘、地缘、家庭”——三位一体的乡土精神来维持,根置于土地的乡土精神是中国农民生存的动力所在。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血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已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