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建明 《云南教育》2003,(16):36-37
读了贵刊2002年第31期刊登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及最近两期刊发的相关讨论文章后,心里感到很宽慰。因为,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媒体的务实作风与敏锐目光,也看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对语文教学实质性问题的潜心研究。对于语文课能否讨论“救人方法”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讨论有用、有术,但也有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而在于要将这种“讨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后现代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近年来在学界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如何定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对它进行反思,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热点,也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寻找到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来维护和保证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匀速运动”与“匀变速运动”中的“速”字到底指“速度”还是指“速率”?平抛运动是否属于“匀变速运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余锦彬 《教学随笔》2007,(12):37-38
案例一: 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显然,他们的思维已进入燃烧的阶段。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没有也不想以“权威”自居而给学生们指点迷津。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我适时以平等的一员参加他们的讨论,并发表我个人的看法。问题解决了,我又让学生提新问题——一个男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相似文献   

5.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以前,笔者考虑最多、和同事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教”,即使是听课,甚至看一些优秀教案,关注的重点也往往是这些课的教法,却常常忽视“教什么”。现在想想忽视的原因可能是认为现成的教材、教参、教学辅导资料都有,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就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但是,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却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价值。虽然学生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更是学生互问互答,教师几乎不用操心。其实所有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的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致使“问题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育中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教学中很难处理的问题,同时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致力于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的人士,自发成立了“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每次讨论一个问题.本刊将讨论的情况及时刊登.欢迎大家也参与讨论,不求意见统一,但求引发思考.请关注本刊预告,及时将你的不同想法写成文章,寄给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课程的经典板块,本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历来将“应用题”作为独立教学板块的格局,把相关内容融入四个学习领域之中,其名称也改为“解决问题”了。更名,是对“应用题”的否定吗?名称变化了,内涵有什么变化吗?相关的概念会发生变化吗?教学内容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课堂教学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期,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分析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变化,帮大家厘清认识,明确方向。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解决问题”教学,就数量关系的教学、应用题类型与模式等问题进行讨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9.
包晓 《文教资料》2011,(36):177-17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满堂灌”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交流等形式.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课堂讨论、交流”的形式有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闹”。本文主要就“满堂闹”这种现象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静”的缺失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静读、静听、静思三个方面的努力来为语文课堂打造一种“静”界。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每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体系中所提出的最基本概念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而由这些基本概念出发的探讨必然涉及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自由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莱布尼茨的基本概念“单子”与海德格尔特别是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都关涉到了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展示由这两个概念出发而对自由之不同解释 ,同时也将尽力找出其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非常感谢《幼儿教育》杂志开设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讨论专题,也非常欣慰地看到全国有这样一批对特殊儿童教育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教师,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精彩纷呈的看法。从这些讨论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对在普通幼儿园教育特殊儿童,也就是进行“融合性保教”,有了很强的意识,他们分别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特殊儿童的角度、普通儿童的角度,分析了“融合性保教”的重要性,这些讨论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学生加大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难度,阻碍了德育工作的进展。文章主要讨论在“会诊式”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体系问题,是一个很有意义但是却也颇为棘手的研究课题。我们应当努力开拓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并不全面探讨其各个方面,只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思考和争论。进而能有助于科学的教育学体系的建立。有关问题基本概念的混乱,往往是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一个重要根源。对教育学体系问题的讨论,应当避免重走其弯路,一开始就将有关问题的基本概念例如“教育学体系”概念弄清楚。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学体系问题的研究,我想对“教育学体系”这个概念作一下初步的辨析。1、“教育学体系”与“教育科学体系”在日常用语以及不少学术著作中,“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体系”与“教育科学体系”这些名词常常混用。在教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理论界对新的经济模式的探讨十分活跃。其中,围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成为热门。本文不打算对这些问题作过多的深入的讨论,而只拟对“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两概念进行一  相似文献   

15.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是因为现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任意解读文本的倾向。这无疑是错误的。但如果我们匆忙来为语文教育设“界”,规定语文教学只能怎么解读文本,是不是又如陈文革老师所担心的那样,有意无意间成为“扼杀自由”的刽子手呢?一方面,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实际上已经造成很多流弊;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不宜匆忙下结论,作断语。我们还是先来谈谈“界”本身的一些问题吧:“界”是什么,“界”是否可能被设,如果真设出来,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界”———总之,一切都在讨论中。因此,大家的意见有这么大的分歧,也就不足为怪了。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本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专题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哲学界进行的关于“决定作用”与“反作用”问题的讨论,在谈到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分别对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时,基本上没有大的分歧;但是,当论及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分别对物质、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时,意见就很不一致了。把这些不同的意见加以归纳,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  相似文献   

17.
“祝福”及其他江苏兴化市昭阳中学黄德焘本文讨论鲁迅小说(祝福)三个问题:什么是“祝福”;几次描写“祝福”;祥林嫂死于何时。讨论这些问题必须从(祝福)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一、什么是“祝福”(祝福)这样介绍:“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文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是怎样的“统一”?也许有不少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讨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杞人忧天,自找麻烦;不思考、不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下半年《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对汉字书写问题作了一系列讨论,认为中学生“字丑”的问题十分普遍、严重。笔者调查还发现,中学生汉字书写除了“丑”之外,“慢”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每天面对大量繁琐的作业,汉字书写却又丑又慢,这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然而,中学生那么繁忙,要解决他们“字丑”...  相似文献   

20.
一、缘起:自觉与不自觉的“逻辑顺序”纠结 杨羽仪的散文《水乡茶居》是上海市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分别就这篇课文各上了一次公开课。在“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些基本问题上.两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未进行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里,无意比较两堂课的优劣,也无意全面讨论二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而是试图聚焦和专门讨论两堂课“偶然”中互相映衬着所凸显出来的文本解读逻辑顺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