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一个令人吃惊的造句一堂语文课后,我在批改当天的语文作业——用“偶然”写一句话。改着改着,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句子:“20年后的某一天,我从国外留学回来,偶然间,看见我的老同学陈某正在垃圾桶里捡垃圾吃。”我连忙翻看作业本上的名字,是邱某。抬眼看去,邱某正在座位上与同学开心地说笑着,而陈某则对着窗口  相似文献   

2.
任建国 《小学生》2010,(1):21-22
上个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把“工具性”等同于“知识性”,致使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受到社会广泛批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否定了过去一味灌输的课堂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过程、方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语文教学怎么改,改什么,依然困惑着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语文老师。想改改不了,不改又不行,“摸着石头过河”,有的致力于形式的创新,有的则是全盘否定,导致课程改革陷入了新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林秋芸 《现代语文》2011,(9):117-118
叶圣陶曾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要“改变精批细改的作法,因为学生得不到实际好处,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观点十分精辟,它向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启发学生自改文章。大纲也明确规定要让写作者自己修改作文。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学生的自改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教作文、改作文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头戏。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也教了十多年的作文,可心中依然非常困惑与茫然:作文该怎么教?“作文是教出来的,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一传统作文教学观念一直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占着主导作用。打教语文起,这种思想也一直在指导着我。于是想方设法“教”,挖空心思“改”。可是,学生的作文依然不见起色。  相似文献   

5.
陈荣芬 《贵州教育》2010,(7):34-34,39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这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了。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有一些体会与做法。  相似文献   

6.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作文”,我想这是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心愿。可是,现实却是老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提笔无“文”。  相似文献   

7.
徐云 《考试周刊》2009,(46):16-17
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照本宣科,不敢逾越教材半步。于是就有教师说:课文编得太短,我十五分钟就讲完了,怎么办?也有教师说: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而课时安排得又太少了。另一种则是大刀阔斧地改,往往置“语文教材”于不顾,另起炉灶“自编教材”,或为综合性学习,并美其名曰“大语文”。  相似文献   

8.
叶祝颐 《云南教育》2014,(13):43-43
翻开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记者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变化。一年级语文第一页是导学部分,《我爱学语文》取代了原来的《我爱上学》。《我爱学语文》里有3幅图片:第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在写字,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会写自己的名字;第二幅图画的是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读书,一个说:“我爱看故事书”,另一个捧着科普书说:“我要上火星玩儿”;第三幅图画的是两个学生在交流识字,一个说:“耳朵的耳字像耳朵一样,真有趣!”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爱背诵故事。”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比如,二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记者看到了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教材,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居然收录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而传统爱国主义篇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配的是挖空心思找来的“老水井”的新闻图片。一系列变化让人耳目一新。“与时代贴得太近了!''拿到书的教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9.
罗曼·罗兰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体验幸福的心情。”我很幸福,因为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语文,如婉转柔美的歌声,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似精美隽永的书画,沉淀着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何恩鸿 《师道》2006,(1):18-19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学生”这个词,它太冷漠,我喜欢用“同学”,或“大家”,或“我们”;在教学中,我主张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审美情操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人格的可贵,而不仅仅是追求一技之长。很欣赏一个观点: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之一,语文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很欣赏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很欣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语文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自改作文,是学生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说过:“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改的兴趣 1.故事惑化。我常常在课堂上讲有关“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故事,如:福楼拜教莫泊桑改习作,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僧推月下门”中“推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一个“读”字人手,紧扣一个接一个的“悟”字来展开教学。这一个“读”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我尝试着“三读一迁移”的教学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3.
我在板书语文七册第二十七课《小音乐家扬科》课题时,随手将提手旁的“扬”写成木字旁的“杨”,而后拿起课本发现和课本上不一样,立刻把“杨”改为“扬”。在我改的时候,同学们就议论着:姓“杨”的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批改作文,是长期困扰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一些人主张详改,但详改作文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如果按每改一篇作文半小时,每排五十位学生计算,每改一个班的作文就需二十五个小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窒息的数字!而这样改作文又给大部分学生造成依赖性和被过度褒贬的不安,学生常常感到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而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近几年又有许多教师提出“抽改”、“略改”甚至“只评不改”……这样虽然避免了详改的一些缺点,但又会造成学生写作文的随意性,所谓“写不写都一样,优与劣难捉摸”的糊涂认识。我认为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是个好办法,近年来我按照高考评卷标准,指导学生改作文,摸索出一套办法。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四川教育》2010,(2):50-53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深受“高耗低效”的困扰,是“沉湎于往昔不思进取”,还是“知不足然后能改”,这完全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追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刘晓军老师尝试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他是课程工作者——深钻教材、组织教材、加工教材甚至开发创造教材,一切皆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他的语文课堂始终激荡着一种幽默的写意和睿智的互动——独辟蹊径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新课改在湖南实施的第六个年头。 语文新课改,给中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什么? 我们无法作出居高临下的审察,也不愿停留于“宏大叙事”。 我们强调的是“我”的视角。在“我”的眼里,语文课改究竟带来了哪些“转变”?哪些“转变”是积极的?哪些“转变”还伴随着“困惑”?走进本期话题,让我们重温六年来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17.
承蒙熊芳芳老师的厚爱,多年来我幸运地充当着她的诸多文章的首批读者。因为这份机缘,当我面对熊老师《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这一专著时,心中的惊异与敬意便都淡了许多,也就能够以相对冷静的心态,从“语文”这一独特的审美视角出发,尽量客观公允地品读每一页文字。由于拙作《追寻语文的“三度”》也忝居“新生代语文名师·立场书系”首批推出的四本专著之列,故而,我对《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中亮明的“生命倾注,灵魂在场”的立场特别关注,很想探明这一语文立场,与我所主张的“丈量语文的宽度,  相似文献   

18.
陈军 《新读写》2013,(9):36-38
2007年至今,我与两位青年教师合作,进行“三线并进”语文课改。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教文言诗文和现当代作品,我跟随其后,在他们教过的课文里,寻找一“点”,从“读”的研究和“写”的创造上再作“切磋”。每节课,我和同学们都分享着用思想打磨思想,用识见唤醒识见,用快乐激活快乐的幸福时光。  相似文献   

19.
陈泳 《师道》2009,(10):42-43
一有趣的对应 “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了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最近,我们围绕“成长的足迹”活动专题,在三年级中开展了“读书吧”“动画苑”“运动场”“手工坊”等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啵啵动画,伴我成长”就是其中的一个活动主题。七彩动画,缤纷人生,学生邀游在动画王国里.享受着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