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促进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人际关系、人格素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与完善。文章重点探讨了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就如何引导和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生理保证,有利于青少年维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青少年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和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完善。因此,社会、学校、家庭要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营造青少年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规范,加强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规范了该课程的性 质是以儿竜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 活的儿竜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 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 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 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 为后盾,适时充实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4.
蒋庆美  顾克珠 《中国德育》2006,1(8):78-79,84
我国学校德育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德育方式单一,与现实生活经验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二是学校德育缺乏长期的社会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旦进入社会,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5.
小学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尚且肤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  相似文献   

6.
7.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体现,但高尚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心理卫生作支撑。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保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成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大学生应激应对问卷,对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前两位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一类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因子上得分均高于三类学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大部分首选是解决问题和幻想,并且心理状态越好,则更少地使用退避和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迅速,模仿能力极强。小学教材的道德与法治在知识的结构上比较具体和详尽地安排了在小学阶段该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所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和运用。树立适合当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把课本知识回归到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彼此结合起来能相互促进: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了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两者做到有机地结合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素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参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很多心理疾病是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偏差密切相关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道德培育和心理调适二者相结合。道家道德智慧可以说是关于人如何立身处世的智慧,其抱朴守真、自然无为、淡泊名利、柔弱不争,致虚守静等思想能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培育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十分必要.心理健康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个体道德的表现,个体道德的核心恰恰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与根本,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属于德育范畴,道德与德育的概念有必要重新建构:道德是指人在处理与自我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规则;把人怎样认识和对待自己也纳入道德的范畴,是德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正向作用表现为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导向作用,德育可以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心理健康等。负向作用表现为德育问题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德育会引起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冲突,德育工作可能使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上出现归属问题或工作空间受限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应注意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重视相关专业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在育人总目标上相互一致,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在方法上相互补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道德修养课是大学德育过程的开端。在大力倡导全人教育的今天,针对大一学生正处于适应大学生活这一特殊阶段,如何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与活动体验安排,共同服务于健全人格教育,对学生道德成长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是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30年来关于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总体上存在着包含论和并列论两种观点,学者们在深入研究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我国在心育和德育方面的良好传统、已有的经验等基础上,提出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途径、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然现有的研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总结反思,并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按照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办事,就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应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在不同时期对每个人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重点,以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最终适应社会,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