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种客观的和历史的分析,以此来探索影响和制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评奖及评奖机制上的某些必然的和历史的因素。提出文学评奖绝非单纯的价值判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在国内文坛的不同类型的文学评奖及评奖机制上相应的某种特点,是文学场逻辑和文学评奖在文学场中所占位置的张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中学生而言,要想提高文学修养,就应当亲近大师,阅读经典,但何为经典,何为上品,则让人感到迷惑。有些作品,虽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仍让读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有些则如过眼云烟,虽喧嚣一时却很快无人问津。作品不同于人的独特风格,是读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从这一点追根溯源,对作品的理解鉴赏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3.
4.
新世纪以来,国内文学评奖争议不断涌现,其愈演愈烈的趋势并没有改观迹象。当前学界没有将之当成特殊社会文化现象看待,特别是没有注意到不同文学评奖争议之间的关联,从而忽视了政府文艺管理部门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论文以"长江读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重点,在盘点和梳理文学奖争议事件的基础上,总结政府文艺管理部门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文学流变的历史过程考察,似乎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空前的密切无间,难怪有的研究者断定有什么文学思潮就有什么形态的文学流派,甚至视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浑然一体,难分难解。强调新文学流派与新文学思潮的关系如此紧密,就一般意义来说,并没有可挑剔之处,不失一种明智的学术眼光;然而深入地予以考察,便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全是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相当复杂深微的,值得认真地探究。列宁曾说过,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通过新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关系的研究,无疑可以揭示或发现中国新文学流派生成与发展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6.
1978年文学评奖是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面向,也是极具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重大事件。新时期以来,继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之后,逐渐设立的针对各种体裁的全国性文学评奖,无疑都是文学评奖制度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对新时期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现代的文学评奖无疑与现代性语境之间形成极强的张力关系,文学评奖面对的这一困境或悖论同样也会投射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评奖中。21世纪早期的历史语境为文学评奖的再建构提供了某种契机,对同一性和整体化的追求必然也会在文学评奖和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上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由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三位学者合著的《文学概论》在“新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独标一格,其最富于创造性的是对《文学概论》要讨论的对象——文学的本体,进行了多层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的单一的解释,使文学本体呈现为立体构成,“文学”的形象因而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多重文学本质、多样文学功能、多种文学类型构成的文学本体论,在文学实践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开展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样的文学本体观,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确定文学活动的取向。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生态不平衡的现象经常出现,文学专制时有发生,与缺乏科学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尤其在文学的本质功能方面缺乏理论自觉有很大关系。多重的文学本体论,为新世纪的文学修造了一座立交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可以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流派与文学功用的评判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谈论的焦点,其功用不外乎"内修"与"外修"两种,"内修"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与境界方面;"外修"则带有功利性质,体现在指点江山与家国天下方面;无论是太平盛世亦或乱世,"内修"与"外修"两种观念始终处于互相转换的并存状态,人们有选择适合自身修为的状态;从儒、道、释、墨、法五个流派的思想理念出发,具体阐释"内修"与"外修"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0.
音乐剧作为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表演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音乐剧中的歌唱、音乐、舞蹈、语言等作为音乐剧叙事表意和传递情感的主要手段,又有其自身的明显特征.音乐剧主要是以鲜明节奏特征的通俗流行音乐和歌唱为风格,结合明晰歌词和舞台语言的旋律及文学之美,用舞蹈的律动作为全剧的推动力,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融汇贯通歌唱表演、音乐、语言、舞蹈和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段,塑造出音乐剧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波斯彼洛夫超越了类型论思潮观,准确地把握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群体性特征,但他以"共同纲领流派创作论"对文学思潮进行了偏颇的性质定位,仅把文学思潮视为流派的集团创作,既混淆了观念与实践的区别,又抹煞了文学思潮在理论、批评、接受等层面的存在,还以17世纪古典主义为绝对化的文学思潮理想模式,扼杀了文学思潮在不同历史时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丰富性。这种流派思潮等同论的文学思潮观有违文学史事实,乃文学研究"泛思潮化"现象主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据《南方周末》记者报道,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揭晓之后,许多文学界人士都有这样和那样的不满,特别是一些文学愤青们无比愤怒,质疑评委的公正性,认为一些优秀作品未能入选,而一些很一般的作品都获此殊荣。对于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既相争斗又相融合,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它所推重的文学现实性与重性情,尚变化的文学追求结合在一起,影响了南朝散文的多重风格,并导致文风在“性情”贯穿中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5.
《人民文学》自1949年创刊以来,以文学的形式记载并参与着中国社会的复杂进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展示并记录着中国当代各个时期的最高创作水平和文学成果,不断地推出着卓越的人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评奖/征稿"启事作为读者、作者、编者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的窗口,也在二十年的风雨中成长起伏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见证着新时期《人民文学》的成长历程。二十年间的评奖/征稿启事大致可分为:评选阶段、创作阶段、综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作为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客居的身份初登文坛,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如此边缘化的处境,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谋略,笔者探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共同显露出的以名人效应、依附报刊取得阵地和策略化文学论争的手段由边缘向中心动态移动的形态,阐释了"子辈"社团对"父辈"社团的超越以取得文坛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否存在 ,这是近年来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了否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存在的新派理论观点 ,并以此为基础 ,从 19世纪社会变革而导致的一种哲学精神和人的观念变化的角度 ,粗略地推演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肯定了它作为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的西方文学主流的存在 ;并针对自然主义文学取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 ,简单勾画了自然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从Aptronym的渊源、类型及功能视角,探讨英美文学中人物命名从拟人化到标签式、象征型、戏谑性的艺术演化过程,发现拟人化命名同寓言体文学,标签式命名同现实主义文学,象征型命名同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戏谑性命名同现代主义尤其荒诞文学之间的大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不断探寻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受此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内涵。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是西方文学史发展演变中深度关联的本原性元素,因此,任何情况下的西方文学史课堂教学与教材编写的创新与改革,都必须对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的关系作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体问题被“实践本体论”者引入到“读者”一维,和文学批评、文学接受发生了重要关联。但通过对在哲学上对“本体”问题的探究,应该看到,对文学本体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在“物质一元本体性”上展开。我国学界在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误读、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