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课文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合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内容或者说在确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的时候往往感到很茫然,要么什么都教,要么任意为之,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究其实质,这是受传统教学论"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理论影响的结果.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目中无人",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没有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规律来展开课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因此,要解决确定课文"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教学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经过亲身实践,最后弄明白了幸福的含义的故事.通过阅读、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疏通文意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然后联系课后思考题,将课文划分为四个层次,领会课文意思,并从课文中找出关于幸福的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背景]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把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从字、词到句、段、篇,一个都不少;另一种是放任学生自己读,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学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也应有教师的引导,但教师在引导时不是一切从简,而是要敢于省略,要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走入文本,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升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意义甚微,走过场而已.  相似文献   

6.
<正>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老师曾送给我们一句话:"有人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问题是,你们要指给学生们一条河。"这句话,我至今不敢忘焉。语文教师的备课,经常是要上什么,就准备什么。比如要教一篇课文,教师就会将课文和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研究透彻,了然于心。这就有了一杯水,可以走上课堂,教授学生了。这样的备课,自然有其意义。但  相似文献   

7.
1 分析教材 ,理清课型教师在从事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前要分清该篇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或者介绍的是什么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要明白什么道理 ,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对于涉及较多自然科学知识、阐明遇事动脑筋的课文 ,教师用语言文字讲解给学生听 ,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往往会事倍功半。这时教师就应该采用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它避免了学生光凭语言文字去费神费脑地想象。那种实验出真知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讲说、学生自己凭空的理解所带来的似是而非的结果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如课文《乌鸦喝水》、《坐井观天》、《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捞铁牛…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时指出:“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阅读教学之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达到披文以致知,以明理,以入情的目的.如是,教师本人必先知先明先入情。这是制定良好教法的前提。理解什么?就一篇课文而言,要准确理解写了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还要理解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学生的实际如何.例如《粜米》这篇课文写了旧中国的农民丰收以后来粜米,米价大跌,农民无可奈何被迫粜米的事。作者的目的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全文  相似文献   

9.
许燕 《语文天地》2014,(12):19-20
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而课文又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今天学哪一篇课文;但通过这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事实上都是未定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是不明确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称作"语文教学内容的未定性"。  相似文献   

10.
课文,是一篇篇例文,向人们传递了“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信息.作文,则要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教得无法,学生学得无效,作文难的现象还时常困扰着师生.教师就应利用好“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课文的训练重点和提示虽然有所指明,但并非每位教师一看便能明了,主要还得靠教师的钻研。对教材钻深钻透,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所得之后,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明确。确定了教什么之后,总不能走进教室一讲了之吧,有些内容是学生稍加自学即可解决的,有些是必须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庄子>的<逍遥游(节选)>.   在此之前一二个星期,我曾多次与这位教师探讨这篇课文的教法.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思想远离低俗的有力抓手,要上得学生的眼睛发亮.   ……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重点是什么,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向我们传递什么。以《安塞腰鼓》为例,阐述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琥珀》这篇课文语言精确,说明清楚,条理分明。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从整体入手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边读边议,弄清文章的思路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以什么形式  相似文献   

15.
《前后照应》是五年制第八册第八组课文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拟出思考题:①什么是前后照应?②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论,重点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的写作仍然存在着不知怎么写、不知写什么的状况,应考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也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讲读课文时重内容,轻结构,读写割裂,没有在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上下工夫。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语文意识,讲解一篇课文,不仅要使学生搞清楚课文写了什么,而且首先要知道课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个写作目的怎么来写,如果没有这个语文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生学习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不能仅仅止于读懂课文"说了些什么",更要揣摩课文是"怎么说的","为什么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即关注"言语形式"。然而,反观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一、激趣朗读初入课文时 ,先由学生自己选择习惯的方式自读 ,包括“阅读揭示”在内。初读之后 ,教师可以激趣。例如 :师 :大家初读课文之后 ,已经知道了鲁本的秘密是什么。现在 ,老师要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大家猜猜是什么。这时 ,学生可以自由猜测、发言。如果猜中 ,教师要表扬要及时肯定 ;如果猜不中 ,教师可以这样说 :老师想问的问题是 ,谁愿意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请举手!这样 ,学生就容易被教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激起兴趣 ,进入朗读境界。二、感悟难点本课的难点是 ,有些句子的情感不易把握。教师只注意提示…  相似文献   

20.
<正>“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在减轻学生课后学业负担的同时,要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一篇课文教什么,王荣生教授说:“从文本角度来说,就是要教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这篇课文最要紧的地方。”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扎实做好识字、写字教学外,也要根据文本特点,正确解读文本,找准课文中的要紧处、关键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