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发现     
植物可自身更新遗传密码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植物可以把自身遗传的父系遗传密码改写为祖系遗传密码。这项新发现推翻了教科书中的一项经典遗传定律,即子系植物只是简单地继承和综合该植物父系的遗传密码。这条定律是由19世纪的孟德尔在种植豌豆植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现     
考古学家发现西半球最古老文字考古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在一块石头上发现了迄今为止西半球最古老的文字。这块石头是修路工人1999年在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的一个村庄发现的,那里被考古学家誉“奥尔麦克文明的腹地。在经过6年的研究后,考古学家最终认定这块石头上的图案正是西半球最古老的文字。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杂志上。在这块35厘米长、20厘米宽和12厘米厚的石头上刻着62个精致的图案,其中包括昆虫、鱼、玉米等,一部分图案重复出现过三四次。研究人员认为,这上面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年前,甚至更早。这个结果使得人类发…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现     
蛎鹬舍巢弃偶为升迁在经过八年对蛎鹬的潜伏观察之后,鸟类学家发现,抛弃配偶比被抛弃的结局要好。首先提出“分手”的雌性蛎鹬,最后往往能成为鸟群的高层。它们更有可能在更优越的筑巢地点着陆,这些地方通常位于它们觅食的泥滩上,它们会在这里生养比原来多出20%的后代。另一方面,被舍弃的伴侣通常会在环境较差的地方安家。它们不得不飞往觅食场所采集食物,每当这个时候,它们的儿女就会面临捕食者袭击的危险。而且,新的雄性伙伴也同样面临着被抛弃的可能。如果“夫妻”关系紧张,蛎鹬倾向于彻底决裂,而不是努力维持。生活在贫穷筑巢地区的鸟们…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现     
火星上发现“干冰喷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火星上发现了“干冰喷泉”,能把干冰喷到数百英尺的高空。通过一个安装在火星探测器“奥德赛”号上的照相机拍摄的照片,科学家们发现火星的南极有干冰像喷泉一样喷出,速度达到每小时100英里。照片显示,从火星内部喷出的干冰带起大量尘土,在冰盖上留下了各种黑色痕迹。科学家们解释说,火星表面受到太阳照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现     
黑洞撕星理论预言获实证科学家利用宇宙天文台观测到了罕见的天文景象,一颗质量如太阳般大小的恒星遭遇质量是太阳1亿倍的黑洞“袭击”,恒星虽然逃脱了被黑洞完全吞噬的厄运,但最后仍落得“支离破碎”。这是科学家首次找到超大质量黑洞撕裂恒星的强有力的证据。科学家很早就从理论上预言黑洞会撕裂恒星,但一直未能得到观测结果的证实。美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分别利用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和欧洲空间局“XMM-牛顿”X射线太空望远镜在一个距地球约7亿光年、代号为“RXJ1242-11”的星系中央,探测到了强大的X射线爆发。天文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现     
北冰洋下一片生机通过对北冰洋为期30天的科学考察,一支由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的45名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日前宣布,在北冰洋厚厚的坚冰下蕴藏的生命种类之丰富,大大超出人们原先的想象。这次科考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获取了大量的照片、冰样和海洋生物标本,值得各国科学家在未来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此次科考表明,尽管对于人类来说北冰洋因气候寒冷而很难适应,但却是很多其他生物的乐园,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以及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生机勃勃。这支探险队乘坐美国海岸警卫队的破冰船“H ealy”号,对北冰洋…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     
经血中提取干细胞数量是骨髓干细胞的30倍近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院会议上,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的三庆俊一郎博士报告说,他们从人体经血中提取到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取自经血中脱落的子宫内膜,从经血中获得的干细胞数量是从骨髓中获得的干细胞数量的大约30倍。通过引导,研究人员把这些干细胞培育成心脏细胞。他强调,干细胞最好从年轻人身上取得,因为这些细胞寿命较长。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初期细胞,它有能力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组织细胞,从而修复人体内的不同组织。日科学家解析出一种血管收缩酶的构造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现     
黑洞宇宙中超低音“歌手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黑洞也会“唱歌。不过,黑洞发出的天籁之音凡人的耳朵根本无法欣赏。它过于低沉,频率只有人耳所能听到的最低声音的上千万亿分之一,是人类迄今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低沉的声音。如果用音乐术语来表述,这个黑洞发出的是降B音,它与钢琴上比键盘中央C音略高的最近一个降B音键的声音音名相同,但音高却低了57个八度,或者说频率只及钢琴发出的降B音的约300万亿分之一。·Scene·这一超大质量黑洞发出的声波,位于距地球约2.5亿光年的英仙座星系团中央,是由英国剑桥天文学研究所费边教授领导的一个小组利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现     
高能电子波电场中冲浪加速物理学家称穿行于等离子区的激光能够产生几乎带有相同能量的电子束。这一粒子物理领域的最新进展是向小型实用高能粒子加速器的开发·现场·最近几十年里,物理学家在采用强激光脉冲射入等离子层来获得高能加速粒子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当光脉冲经过离子层的时候,它会推动带负电的电子穿过等离子层,从而在激光波后面产生一个含有大量正离子的区域。其他电子会冲向这个正电区,紧随其后又形成一个负电区域。在这些正电和负电拖过的区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波浪形电场。在这种波电场(wakefield)中,其他电子冲浪穿行,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现     
二氧化碳影响全球水循环英国水气象学联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现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摄氏度左右。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他们的研究证实,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提高植物对土壤中水蒸气的利用率,使植物叶片气孔打开的时间缩短,减少了从空气中吸收的水分,从而导致更多的水进入河流。科学家还利用计算机模型对世界多个大型河流吸收的水量、流量和蒸发的水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证明,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水分减少是河流流量增加的原因之一。而随着温室气体的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现     
土星存在超强闪电 美国爱荷华大学日前宣布,卡西尼号探测器搜集到了关于土星上存在超强闪电的相关数据。有关人士介绍称,早在卡西尼号发射之初,他便记录到了由土星闪电产生的无线电信号。 此次卡西尼号是在距土星1.61亿公里的地方对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现     
细尾能“主动教育结论尚存争议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近日在《科学》周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野生动物通常是靠被动地观察同类来学习,而细尾却主动开“补习班。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桑顿和凯瑟琳·麦考利夫在研究报告中说,细尾会把一些如蚱蜢、蝎子等猎物带给饥饿的幼崽,让它们练习捕食技巧。除了难度递进的“循序渐进式教学法外,科学家还发现,如果蚱蜢在训练中从小细尾跟前跳开,“老师会把逃走的猎物捉回来,推到小细尾面前,让它们继续练习。老细尾甚至会把训练用的蝎子先行除去毒针,以免蜇到小细尾。细尾其实并非猫科动物的家族成员,它…  相似文献   

13.
14.
科学发现     
“行星”概念过时了吗?不久的将来,“行星”这个概念可能会过时,或者在它之前要加上各种不同的修饰词。一些天文学家正在考虑取消“太阳系九大行星”这个大家习惯的说法,但也有专家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个19人专家组正在考虑修改“行星”的概念。专家们持有两种观点:要么把“行星”这个概念彻底取消,要么在“行星”之前加上各种修饰词,更严格地定义宇宙中围绕恒星旋转的各类星体等,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主流。引起这一变动的是今年7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公布的一项发现。他在通常只有小天体的太阳系柯伊…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现     
中国科学家发现最早会飞的哺乳动物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一件几乎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它是已知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也是迄今唯一的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将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推前了至少7千万年,此前最早的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新发现的化石被命名为远古翔兽,体长13厘米,估计体重约70克,大小与小型飞鼠相当…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现     
爱因斯坦没错宇宙有“暗黑能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教授亚当·里斯近日宣布,通过哈勃望远镜,他们第一次取得了支持“暗黑能量说的“重要数据。里斯和同事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了23颗超新星。由于科学家已经探明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机制,因此天文学家不仅能用超新星现象测量星体距离,还能知道超新星消亡时的宇宙膨胀速度。里斯取得的“重要数据为爱因斯坦视为“最大学术污点的“宇宙常数”洗清了“沉冤。爱因斯坦当初在写下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后,发现方程式中描述的宇宙不是在膨胀就是在收缩,但他相信宇宙处于亘古不变的稳定状态,于是在方…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现     
滨螺大米草上开“农场”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美东海岸盐碱沼泽地里的蜗牛———滨螺会用自己的粪便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真菌农场”。滨螺是一种体长为2.5厘米左右的小蜗牛,习惯与常见的海岸杂草大米草共生。人们一向认为大米草是滨螺的食物,但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滨螺事实上是将大米草用作“种植”真正的食物———真菌的“农场”。滨螺在大米草植株上噬咬出切口,这使植株的抵抗力降低,因此容易受到真菌感染。滨螺在草叶伤口中排下的粪便,更使伤口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一段时间后,滨螺会回到这些“农场”,享用里…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现     
乞力马扎罗冰帽渐隐渐消难留存在未来20年里,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上面的冰帽可能会消失。气候专家称,伴随着这项独特科学研究资源的消失,人类将失去有关近期气候变化的宝贵信息。津巴布韦科学家提出,通过在其上覆盖巨大的油布,这一冰帽可能被保存下来。在2000年的一次乞力马扎罗探险中,科学家发现山峰上的冰雪仅存2.2平方公里,同1912年冰雪覆盖量相比,减少了80%。参加这次探险的地质学家桑普森称,如果冰雪继续按照这一速度消失的化,到2020年,山峰上将会裸露出岩石。人们很容易将冰雪融化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乞力马扎罗山…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现     
火星沟壑地貌再出新解1970年代,人们首次发现火星表面沟壑地貌。这一新发现引发了火星表面曾存在过河流、湖泊甚至海洋的假想。最近,美国宇航局的一系列探险结果也找到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地质学证据。然而,“火星全球勘探者”号所拍摄的照片却显示火星沟渠从外形来看形成的时间相对很晚,最多只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就此,有科学家对此前火星表面沟壑地貌是由水流引起的推论提出了质疑。如今,Rutgers大学的辛布罗特与他的同事们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这些较新的沟渠绝不是水流冲刷的痕迹,而是干燥的粉状物质流动所形成的,如流沙。然而在此…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现     
植物也会产生温室气体甲烷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植物也能产生温室气体甲烷,并称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甲烷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过去150年间,大气中甲烷的水平几乎增加了两倍。每年,城市垃圾、煤矿、碳泥沼等会产生6亿吨甲烷,此前科学家认为植物只有在缺氧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甲烷。但是,德国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植物和落叶都产生甲烷,而生成量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而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到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