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2.
“贾雪峰被捕了!”一个消息在边陲伊犁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贾雪峰这条地头蛇,无恶不作,这种人不抓,党风难扭,民愤难平!”“如果不是‘周包公’,这条毒蛇准会滑脱啦!”嫉恶如仇人们说到的这位“包公”,就是伊犁日报记者周志卓。一个记者,为什么被人尊称为“包公”呢?他与贾雪峰被捕有何关系? 那是1983年秋,周志卓在特克斯草原采  相似文献   

3.
“贾雪峰被捕了!”一个消息在边陲伊犁传开了,人们奔走相告。“贾雪峰这条地头蛇,无恶不作,这种人不抓,党风难扭,民愤难平!”“如果不是‘周包公’,这条毒蛇准会滑脱啦!”  相似文献   

4.
穆青,这位把一生献给新闻战线的战士,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驰名中外的著名记者,他又是杰出的新闻领导干部,领导新华社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通讯社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剧史上规模最大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即将问世。您知道它的导演吗?  相似文献   

6.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国新闻宣传战线正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穆青同志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使广大读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思考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本刊特刊发一组悼念穆青同志的章。  相似文献   

8.
9.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举办了第12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在安排课程时,考虑到知名老记者、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正在外地采访、考察,没有请他同学员见面。没想到学员对此反应十分强烈,纷纷要求见见穆青。  相似文献   

11.
乌兰是新疆日报社一名蒙古族资深记者,她1982年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并分配到新疆日报社工作,至今已在所热爱的新闻岗位上默默耕耘了26个春秋。乌兰有着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和工作经历。26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她笔下的人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8日至20日.刚刚度过80岁生日的穆青同志在浙江杭州、嘉兴、衢州、金华、丽水、温州考察、采访,历时13天。  相似文献   

13.
麦收时节,中州大地骄阳似火、新华社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高级记者周原,又一次来到豫东兰考。踏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对穆青一行来说,兰考是一块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这里今天再也看不到肆虐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海,纵横交错的林带和一簇簇新砖房。24年前的冬天,穆青、冯健、周原在豫东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新疆新闻界庆祝第七届中国记者节表彰大会在自治区党校礼堂举行。会上,10位自治区第八届“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了表彰和奖励,新华社新疆分社摄影记者沈桥也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5.
线饰,作为报纸版面设计的一种形式,也许不被人们注意。读者天天读报,看到那些横的、竖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线条早已习以为常,并不十分在意。殊不知,这是一种版面设计艺术。报纸版面编辑要用线条来装饰版面,把报纸打扮得楚楚动人,引人入胜。在新闻理论领域中,人们也更多的着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探讨,而忽略对报纸版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研究。今天,本刊转载《新闻战线》刊登的《线饰——报纸版面美的使者》一文,以期引起新闻界同仁对一些尚未涉足或涉足不多的问题的关注。我们姑且把这个栏目定为“冷门话题”,希望读者赐稿。  相似文献   

16.
17.
记者,记者,就是要把所见所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记”当然是起码的技能。记嘛,似乎会写字,把事情随手记下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讲究头。可是,同一些老记者交谈,怎么记,其实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面既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包含着对所要报道事实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能快速记下来,就能容纳得了的。有这样一件事。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湖南省军区部队里出现了一个学毛著和学文化的先进战士,名叫龙老化。他是苗族人,不但不会写汉字,连普通话…  相似文献   

18.
浙江,是我国近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沿海省份之一。浙江现象、浙江精神、浙江人以及在浙江发生的新闻,已成为近两年来中国媒体传播的热点。浙江的发展和浙江人、浙江精神在中国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位远在北京的老人的关注。他就是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社长,现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的穆青同志。 作为在穆青同志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也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位在延安时期就投身革命、曾经写下了  相似文献   

19.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武陟县人武部的新闻报道工作,近年来一直站在前列,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其中也凝结着副部长司永顺的不少心血和汗水,人们戏称他是“咱们的记者长”。1985年,司永顺从部队调到武陆县人武部,当时部里没有专职报道员,新闻报道几乎是空白,部领导让他负责抓全县的民兵预备役报道工作。谁都知道这是个作难的活儿,可他却爽快地接了下来。他先从基层挑选20多名专武干部、退伍战士,组织他们参加市、县新闻单位的学习班和军报新闻函授,然后采取了传帮带的办法,分期分批带领他们深入生活,集体采访,分散写稿,相互切磋,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