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如何正确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职能这一目的出发,以“总问题”研究方法为基础,坚持“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论”的原则,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存在着从信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总问题的意识形态时期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总问题的科学时期的“认识论的断裂”,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历史无主体论”的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争论。围绕对他的“断裂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以及认为他的理论使用结构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结果的质疑和批评,阿尔都塞在承认他犯了理论主义的错误和展开自我批评的同时,为他的命题作了辩护和进一步完善。准确理解他所提出的理论命题的内涵和他对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我们深化和认识阿尔都塞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他试图建立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重新赋予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的当代价值。本文从文学和美学两个范畴分析伊格尔顿文艺理论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杰姆逊把意识形态界定为异化了的思想。对他而言 ,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着革命性的重要地位 ,并具有辩证批评和语言分析两种分析方法与错误意识等七种表现模式。杰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拓展 ,也是对此理论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其科学性或学术性和人文性双重维度上饱受质疑,这不仅仅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真的误读,同时也是由于教材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文精神的严重忽视和宣传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论断、轻论证所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建立了科学的人学理论,进而带来了人文精神的划时代的变革。基于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和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伊格尔顿受阿尔都塞思想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但不是意识形态,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能够理解意识形态结构的科学理论.80年代以后,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当成为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革命的修辞学批评.从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到作为修辞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伊格尔顿在自己的理论风格上也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实践哲学建构起来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的,他们二人又都是以对哲学问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的。因此,哲学、实践与“霸权”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范畴。正是从这些基本范畴出发,他们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哲学”及其“转型”和“文化霸权”及其相关问题。在前一个领域,主要讨论的是意识形态理论的视角问题,而后一个领域则主要讨论的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要关注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8.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继承者,在发展、创新过程中凝聚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概念、方法论及建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性地提出两大对立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上升到党性层面,并对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创新性地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推进一个新的话语体系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再次首创性地提出意识形态功能上的三个维度:凝聚核心价值观、维护统治、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凯·尼尔森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兼容,却对艾伦·伍德等人的反道德主义论证抱以深度的了解之同情的人。他通过对"道德并非都是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并非都是虚幻观念"的论证和说明,截断了道德与虚幻观念的必然联系;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带有关系主义意味的道德情境主义,为建设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开拓了理论空间。但是他没有重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意义,仅仅从社会学而非哲学高度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其理论并不彻底,难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主义"的根本性驳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