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列研究是其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探求屈原的历史真实与屈原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是其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其次其屈原研究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的同时,由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跨学科取向,对于当今文史研究也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语文教育家。屈原在人才培养上付出了诸多心血,他以独特的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方法,指导了大量教学实践,彰显了他与众不同的语文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一、《屈原列传》中插入《离骚传》所留下的痕迹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是研究屈原最基本的资料。弄清有关《屈原列传》的一些重要问题,对屈原、屈赋及澄清屈原否定论,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汤炳正先生的名作《〈屈原列传〉理惑》,指出《屈原列传》中有两段话,都是后来才插入(汤先生叫“窜入”)的刘安《离骚传》语。这就解决了《屈原列传》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汤  相似文献   

5.
刘保昌:四型屈原论1.历史的屈原。屈原的身世如何?在现存的战国及秦代典籍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这也是治先秦、秦代历史者论及屈原时的尴尬与无奈。能够见到的最早有的关屈原身世的文献是西汉初年贾谊的《吊屈原赋》。屈原的身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首次得以披露。2.政治的屈原。屈原虽然在先秦典籍中寂寂无闻,可在有汉一代却名震朝野。屈原的命运转变与当时统治者的提倡不无关系,这得益于统治者的心理认同与宣传。西汉以后,屈原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与日俱增。3.民间的屈原。屈原的盛名也受益于民间士人与普通大众的口碑相传。屈原作为一种文化原型,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民间,包括未发迹的读书人的或褒或贬的待遇。西汉的扬雄就不以屈原自杀为是,反驳的论证也没有停止过。中国民间纪念屈原的方式是为其设置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端午节。  相似文献   

6.
《屈原》与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与抗战邹水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①,通过反映和发展历史的精神来为现实斗争服务。它的创作和演出曾经轰动重庆山城和全国,在抗...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主人公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控诉,与对光明和正义的热情礼赞正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指责和对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召唤。 2、引导学生接受作品中火一般诗情的强烈感染、学习表现这种激情的多种修辞手法。 3、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二、问题讨论 (一)《屈原》的剧情是怎样的?主人公是在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屈原学会2009年年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学术讨论会于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汉寿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集就楚辞艺术形式研究、屈原与湖湘文化、屈原与汉寿、屈原与溆浦、屈原及其作品之接受史研究、其他关于屈原、楚辞的研究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对屈学与湖湘丈化的充分认识并深入发展湖南屈学的研究,兼具学术、理论与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诗人。在思想和政治路线上,他崇尚法家,反对儒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文艺创作上,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成就卓著,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来,由于尊儒反法思潮的影响,对于屈原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斗争。今天,在深入批判尊儒反法思潮的斗争中,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对屈原及其作品重新作出评价。立法图强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他的生卒已无从考证,但从他自己的作品和《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他主要生活于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时,已是战国晚期,离秦统一中国仅半个世  相似文献   

10.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1.
王轶 《学语文》2021,(1):71-73
许国《屈原论》是继司马迁《屈原列传》之后唯一一篇专论屈原的文章。《屈原论》针对评价屈原的三种时论而发,其主要观点是:屈原作为宗臣无可去之义,其自沉出于忧国之义、爱君之情和存君兴国之志,不是为了个人荣辱得失;屈原虽然有“怨”,自沉汨罗,仍不失为忠臣;屈原之死咎在其君。许国创作《屈原论》的原因主要有:楚辞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与学术风向的变迁,许国个人的性格、政治遭际与楚辞研究的寄托传统。  相似文献   

12.
屈原自沉原因与屈原卒年的争论有密切关系。《哀郢》、《涉江》、《怀沙》是屈原自己树立的走向自沉的三根标杆。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兵攻楚,郢都失陷,屈原才悲愤自杀,以身殉国。吴郁芳、章培恒、潘啸龙等先生否认屈原的死是殉国难,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屈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史记》中的《屈原列传》。他以历史传记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屈原的家世、生平,建构了屈原生存其间的历史语境,为研究屈原的思想、创作提供了历史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史记·屈原列传》对屈原的生平、思想、著作和政治活动等方面,都做了记载,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工作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但也有不少问题记得不够清楚,如关于屈原被逐的时间、地点、次数,作品的系年等;特别是关于屈原的生卒年,传中只字未提,这又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幸运的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诗,是叙自己生辰的,这就成了推算屈原生年月日的唯一线索。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论屈原的“内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美”是屈原对其个体品质的一种自我意识,它在屈原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屈原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楚王族血缘观念、荆楚巫风以及战国时代士的自我觉悟是屈原“内美”意识产生的主要根源。“内美”意识对屈原精神主体、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均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是屈原人格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从《屈原列传》看屈原是一个文学形象,《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动人的艺术形象。不是屈原创造了屈原的故事,而是局原的故事创造了屈原。  相似文献   

19.
屈原精神的内涵阐释,需回归屈原、回归屈原作品、回归楚国文化。爱国与好修是屈原精神的文本抒写,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之时代、好修自爱于浑浊之世道,是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亦是中国国魂之所在。屈原一生,执着求索,孤独高洁,以死殉国,不愿妥协苏世独立的品格,正是他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所歌颂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秉德无私"的橘树品格。屈原精神之"好修爱国"与我们民族深厚的儒家文化精神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0.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