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罗华明 《师道》2010,(2):20-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深思。作为一名师范美术教师,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杰出人才通常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很大的创造力,而美术课被公认为对创造力培养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教学探究中进行了浅显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高海明 《教育》2013,(11):35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如雨后春笋般从各地各部门冒出来,让人们应接不暇。在高端人才聚集的大学里,校长们恐怕都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个人才计划或人才工程,更难弄清每一个计划的异同和特点,真可谓"人才计划辈出"。前不久,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一句"让‘人才’而非‘人才计划’辈出",引起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  相似文献   

4.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92-92
为了奖励优秀的学校,新西兰教育部推出了一个新的奖励计划——“学校高水平延伸”(Extending High Standards AcrossSchools,EHSAS)。政府将在接下来的四年,在这个项目上投资2,800万新元(1.56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5.
珠穆朗玛峰被誉为“世界屋脊”.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登山爱好者。自它被人类征服的十五年来.山体上残留了许多垃圾.如破帐篷、氧气罐、食物包装盒……这对珠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为此,尼泊尔政府曾派出随行人员,对登山者进行监管.但由于随行人员无法攀上高海拔殊峰,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反映出建国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存在问题。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讨论杰出人才的教育问题,最后尝试对"钱学森之问"涉及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背景简介]近年来,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标志之一,不仅在亚洲地区受到众多关注,甚至也获得了无数“金发碧眼”的追捧。然而就在“汉语热”如火如荼发展之时,2010年上海著名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学校理科生不考语文,或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刊出署名文章——  相似文献   

9.
一张纸折几折,会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你信吗?  相似文献   

10.
认为杰出人才特别是大批杰出人才的成长和涌现,不是人为地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孕育的结果。杰出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广阔的自由空间,也需要充裕的自由时间。只有在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充裕的自由时间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人的内心自由。在我国,加速国家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治,大幅度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和退休待遇,才是真正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教师该如何直面钱学森之问,为培养杰出人才而努力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一以贯之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的教学方法。遵照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其基本环节应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5日《新安晚报》第十三版刊有《“大叔控”的成长》一文,其中写道:“她成功地逼退了上司的老婆,登堂人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爱情。”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备受各界关注的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在校内学生中进行首次人才选拔。据了解,武大开设“弘毅学堂”是为了配合教育部“珠峰计划”,由国家拨款,意在培养我国的未来“科学大师”,每年仅从全校数干名新生中择优选取50~80名学生由名师小班教学,是名符其实的武大“尖子班”。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2005,(11):51-51
为了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环保的种子,哥斯达黎加教育当局和当地最大的报业集团——《国民报》,联合推出了一项“绿色课堂”环境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校名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其英译是否得体,而翻译的得体,又是对大学教育发展最好的诠释。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大学校名英译中的实际现象寻找最佳方法原则,使中国大学校名的英译适当得体,即名正言顺,更好的发展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支持西部专场是每年留交会的固定项目,今年恰逢以西部地区为重点的“春晖计划”实施十周年。于是,有关方面特意组织了“春晖计划”十周年专场。教育部、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地方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的代表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在专场上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春晖计划”实施10年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大学行政权力蔓延是这些年高等教育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官本位”越来越强化,不仅没有任何有力的措施加以扼制,反而进一步恶化了。我们来简单罗列一下“官本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教育问题很少有量化的研究,许多事情只能凭直觉判断。比如,根据我们的经验,现在的大学的成就比起30年前那一代大学生简直差得太多。30年前大学刚刚恢复招生,许多考生在农村插队,荒废多年学业,只能临时抱佛脚应试,更多的考生则是根本没有学业可荒废,因为从小学起就赶上“文革”。记得我读初一时,看连环画都不看字,几乎和文盲差不多。后来知道高考恢复,突击两年复习资料完事。这哪里算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教育问题很少有量化的研究,许多事情只能凭直觉判断。比如,根据我们的经验,现在的大学的成就比起30年前那一代大学生简直差得太多。30年前大学刚刚恢复招生,许多考生在农村插队,荒废多年学业,只能临时抱佛脚应试,更多的考生则是根本没有学业可荒废,因为从小学起就赶上“文革”。记得我读初一时,看连环画都不看字,  相似文献   

20.
陈清华 《生活教育》2014,(21):16-16
有评论认为“红七条”有些内容“萌”得令人忍俊不禁,有哑然失笑的感觉。比如毛建国就在10月11日的《珠江晚报》撰文说:不得索要或收取礼品、礼金,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在人们看来,这就跟官员不得与人通奸、收人钱财一样,难道不是本分之举?不得收礼,不得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些内容现在不允许,过去又何尝允许过?把本应该做到的,必须要做到的,拿出来单独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