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对于幼儿、家庭以及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用Kagan(1999)的话来说就是学校生活是一桩“大买卖(bigdeal)”,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转换无论对于儿童的学校生涯还是对于学校的老师或幼儿园大班老师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生体验。Bailey(1999)指出:幼儿园的经历使儿童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学校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天堂,在那里他们将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学习者。与其他任务相比较,让儿童和家长对学校形成积极的正面认识并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转换需要完成的基本任…  相似文献   

2.
刘发建老师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见本刊今年第19期),不期而然地引出一个话题: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如何始终保持一份儿童视角?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恳请教师始终葆有一颗童心。李吉林老师说:“我,长大的儿童。”有了童心,我们才能理解学生的童趣,欣赏他们身上的纯真,警惕自己不要僵硬地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希望教师自觉地具备童年意识。童年自有其价值。没有童年,我们的人生就不完整。没有对童年的向往,我们的生命将缺少一份纯净的幸福。请保护孩子的童年吧!保持一份儿童视角,就是呼吁教育要懂得尊重儿童文化。所谓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就是强调教育不仅要有引领的一面,也要有“蹲下来”亲近学生的一面。尊重儿童文化,就是要让教育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当然也要有超越性),让教学方式尽可能吸引学生。远离或排斥儿童文化的教育是没有亲和力的。教育,不要让儿童视角缺席。  相似文献   

3.
后进生纪律差,学习差,但并不是“朽木不可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只要老师善待他们,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怎样对待后进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三要”、“三不要”。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支持、合作、引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教师要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和瑞吉欧的教育理念——“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灰色儿童”,是小学班级普遍存在的群体:他们行为特征的“孤独”,对自我认识的不够深刻,来自班集体氛围和教师人格素质的影响,决定了“灰色儿童”的存在比例和角色定位。面对这批特殊的群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可忽略他们的“生命存在”,教育的回应就是要求对“灰色儿童”建立主体意识,呼唤爱的教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灰色儿童”回归到教师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6.
试论自然教育与儿童中心主义文敬芳法国大教育家卢梭首创了“儿童本位论”,并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然教育”理论。卢梭认为:教育应回到自然、顺应自然;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应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而且应适应儿童的本性。卢梭指出:自...  相似文献   

7.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文学家金波说:“阅读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方,也是儿童情感教育最伟大的老师。热爱阅读就是热爱光明和温暖,就是接近快乐、美好和高尚,就是对人生有所感悟。”是的,要想让孩子变得精神上富有、生活中快乐,就必须让读书成为她的习惯,让家中溢满书香。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亿万儿童、青少年就是未来的成年人,21世纪为祖国人民造福,为人类作贡献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要在他们手中创造实现。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植儿童,就是为国尽忠,为人类服务”。他指出:未来少年中国的责任,固属今日之儿童,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培育如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是老师唱“主角”的多,老师习惯性地牵着学生鼻子,很少让他们独立行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没有了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的“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大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是老师唱“主角”的多,老师习惯性地牵着学生鼻子,很少让他们独立行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没有了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的“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大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在自由中走向真我,就是把语文教育立足点、出发点置于儿童这一原点上,松开孩子身心上的束缚,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的大门:就是谋求实现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在保护“童年生态”的前提下使个体儿童精神生命得到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教育使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让他们具有独立的心智健全的真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智力因素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促进他们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以往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只停留在弹弹琴,教孩子唱唱歌的层面,或者对教材的处理比较简单,只是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若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作为100%,则从出生到4岁时就已获得50%,4岁到8岁时又获得30%。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我们现在普遍是让儿童7周岁才开始接受教育,把3~6岁这个智力开发的最佳期错过了,造成了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学龄前的这一巨大损失,不是小学阶段所能够补偿的。张鹤立老师创立的“超前教育”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她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是“快速阅读法”和“珠脑速算”。实践证明:从幼儿期开始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尊重、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得到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使他们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如何爱护学生。”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困生被有的老师称为“害群之马”,认为他们是管理班级的“烫手山芋”,是提高学科成绩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读郭道胜老师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深感追求“教育,应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跳跃,让美好永驻人间”的境界,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而追求这种境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如郭老师所说:“儿童的名字叫什么,儿童的名字叫未来,儿童的名字叫发展……”让学生获得发展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情境教育创始人、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班集体生活所呈现的一个又一个情境,是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都奥妙,就是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家长和老师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呢?我既是一位孩子的父亲,也是一群孩子的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关于孩子爱的教育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