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深刻的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对闰土这样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表示同情的同时,又讽刺了杨二嫂这个惟利是图尖酸刻薄的人物形象。刻画杨二嫂的文字不多,但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物性格,反映出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而导致灵魂的扭曲。  相似文献   

2.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者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1960年箭鸣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系列谈李武秀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的描写农民的小说中,鲁迅塑造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农民形象系列,诸如七斤、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等。通过这些形象塑造,反映了鲁迅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吃人的罪恶制度的极度仇恨,对中国广大农民悲惨命...  相似文献   

4.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故乡、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农民深厚情感的真挚流露,我们称鲁迅这种情感的流露为"农民情结"。从其小说农民形象的画廊中可以看到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背负生活重担、满怀忧郁的闰土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情景,同时也不难发现鲁迅对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深层次的探求。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7.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10.
<正>一、把握教材资源,“引导与辅助”相结合1.引导溯源阅读。《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后半部分揭示了在旧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个可爱活泼的儿童“消失”——当“我”再回故乡时,闰土的一声“老爷”让“迅哥”心中一震。这是旧社会人物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深刻的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对闰土这样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表示同情的同时,又讽刺了杨二嫂这个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中的典范课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通过写故乡人们(重点是闰土)前后二十多年的变化,来揭示病态社会的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写了故乡什么变化”,是正确理解作者意图、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既不能仅仅依据课后练习提示而局限于闰土与杨二嫂外貌、语言等具体变化,也不能如许多分析文章那样只是简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十册《少年闰土》一课,是从鲁迅小说《故乡》中节选的。它虽只截取了小说的一部份(“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但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课文刻画了农民孩子闰土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这个孩子外在和内在的美,赞扬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通过回忆往事,写“我”同闰土交往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首段开头就展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这幅图画背景绚丽,气氛欢快。让主人公们出现在这样  相似文献   

15.
人物语言是小说语言美学的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以其凝炼、深刻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农民与乡村封建知识分子的语言更是潜用得与其身份、性格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章通过对闰土、祥林嫂两个农民和鲁四老爷这个封建遗老无声语言的分析,力求归纳出鲁迅小说人物语言营造的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是鲁迅先生小说中两种主要的人物形象,闰土和孔乙己又是这两类人物的代表,本文就以《故乡》和《孔乙己》为例,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分析了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并以此来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尝试使用对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孔莎 《文教资料》2013,(3):9-10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著名小说《故乡》,而祖农·哈迪尔的小说《精疲力尽的时候》发表于1948年,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白色恐怖笼罩新疆的最黑暗的年代。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闰土和巴海性格变化及命运走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病态社会环境下贫苦农民的不幸。  相似文献   

18.
周航 《四川教育》2003,(1):38-38
在学习新课标时,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常常想起小说中两个家喻户晓的鲜明的儿童形象:迅哥儿和少年闰土,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话:“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的海阔天空是“小迅哥儿们”欠缺的,而“小迅哥儿们”的知识也是闰土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想到,将“小迅哥儿们”的书本知识与闰土的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就有了令人感叹的语文文化了。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就,也无不源于他对文学的不断追求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了解。试想,不走进人民的鲁迅如何写得出说出人民心声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杨义曾这样阐述《故乡》的主题思想“:以时间的流逝,徐徐地展开一幅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画卷。“”小说采取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少年闰土和饱尝艰辛的中年闰土这两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产生了一种连贯、呼应、对比、暗示的综合效果,深刻地显示了这位勤苦农民的悲剧命运和他灵魂中令人震栗的变化,使人惊心动魄地体味到:多子,饥荒,苛捐,兵,匪,官绅,把闰土磨难成一个木偶人了。”曾有教科书的编著者在课文前作了这样的“提示”“: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