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杂剧的兴盛,元杂剧演员的杰出贡献固不可少。前辈学者,多将路歧与杂剧演员视为同义。因此首先为元杂剧演员正名,指出以往所说"路歧"实为元杂剧演员的一类,不可与元杂剧演员等而视之。其次详述元杂剧演员的构成,分为旧家贤后因罪沦为乐籍者,出身戏曲之家者,乐妓进行元杂剧演出者等三大类。最后对元杂剧演员的日常生活进行钩稽,对他们的悲惨生活和结交文人权贵等活动进行考释,以全面地了解元杂剧演员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元杂剧中有的剧作是宣扬中国传统道德的,如孝悌、信义等。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信义的表现和元杂剧剧作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对这类伦理道德剧作出一番考察,以期对元杂剧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元杂剧的研究是一种文本研究,为此,关于元杂剧的研究应建立文学范式的思路.而从元杂剧文本看,实际上是存在大量叙事成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情节要素入手,探讨元杂剧对情节的处理,说明元杂剧实际是“抒情戏剧”,一般不注重精心组织情节,细致展开矛盾冲突。其次通过对元杂剧戏剧高潮的分析,指出元杂剧文本的戏剧高潮实际是一种情感高潮,并形成其以情感为主、情节为辅的双线结构。  相似文献   

5.
不少研究元杂剧的学者依据早期元杂剧作家的籍贯以及所谓的“戏曲文物”,认为平阳、真定与东平同大都一样都是早期元杂剧的中心地,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既没有发现早期元杂剧作家在平阳、真定与东平从事过杂剧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能证明这三地是早期元杂剧中心地的文物。从相关的文字记载看,元杂剧是从大都兴起的,而且不少早期元杂剧作家都有在大都活动的迹象,因此大都才是元杂剧的初兴地与早期中心地。平阳、真定与东平三地对元杂剧的贡献,仅在于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尤其是文化氛围极有利于杂剧作家的成长从而为元杂剧培养了大批作家而已。  相似文献   

6.
有元一代,杂剧创作逾500种。现有完本的也有110余种。元明清以致近当代,元杂剧研究业已成果斐然,然系统地关注少数民族元素的学术探讨仍有诸多空间。本文作者将从元杂剧女真族作家创作队伍、反应女真族生活风貌的元杂剧、女真族特色的元杂剧曲牌音乐、女真族语词在元杂剧中的运用这四个方面对元杂剧中的女真族特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少数民族的新角度,拓展元杂剧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7.
《剑桥中国文学史》对元杂剧的书写,迥异于传统文学史,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学转向,包括详叙元杂剧产生及演变的历史语境、突出元杂剧文献的实证功能、关注个别元杂剧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等,保证了文学文化史总体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但同时也存在元杂剧书写碎片化、无法深入杂剧文本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被遮蔽等缺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元杂剧的研究是一种文本研究,为此,关于元杂剧的研究应建立文学范式的思路。而从元杂剧文本看,实际上是存在大量叙事成分的。  相似文献   

9.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元杂剧中妓女现象的剖析,论证了元杂剧作者在戏中所表现的女性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权背景下文人杂剧作品中妓女的贞节现象.及造成元杂剧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质疑新记< 大公报> 的“小骂大帮忙”》一文试图完全推翻“小骂大帮忙”之说是站不  相似文献   

13.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收录了魏源致宫保老伯大人的信的全文,考证了宫保老伯大人就是陶澍、写信的日期及魏源将务顶山之地让给了陶澍等3个问题,并提出值得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胡政之操守报业的报格,将报纸营业当事业来做,具有“做大事业”的长远目光,其过人的洞察力,复合型的才智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是经营《大公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近 2 0年来 ,我国话剧表演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文章从艺术真实、对话机制、表演模式等方面对话剧改造与转换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傩戏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并将其与中国其它戏曲作对比,从中找出二者之异同。进而指出傩戏在当代社会应加以保护,让其独特魅力发挥出来,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19.
河南地方戏曲资源深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开发应用。主要途径有:加强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把现有的戏曲资源挖掘、梳理、归类,建立数字化电子系统;加强戏曲与传媒的结合,为拉近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搭建传播平台;加大戏曲教育的投入力度,为戏曲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话剧是诗与戏剧的结合。他的话剧创作,从情感态度到表现手法,从主题内容到表演效果,都在努力追求诗的境界。曹禺的话剧是真正的诗化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