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学的角度浅析中世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认为这是“一个思想低落到使人怜悯的世界”。但是,如何仅仅把中世纪理解为西方文明发展的倒退,只看到基督教作为“人民的鸦片”的消极意义,势必无法理解其作为“无情世界的感情”的宗教所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学意义。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中世纪这段历史,正确评价其在欧洲文明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安德列耶夫的小说之中,"沉默"表现为不可逾越的"墙",它笼罩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隔绝了关于真理和感情的交流,使人们陷入无边的绝望和痛苦之中。鲁迅前期的小说也借用了安德列耶夫这种"墙"的隐喻,用来表现在古老黑暗的中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同厚墙壁一样的隔膜和冷漠。但生活在"几千年吃人的历史"与"遗忘和谎言"间,鲁迅对纯粹的语言也抱有深刻的怀疑。鲁迅难以打破笼罩在他人以及自身之上的"沉默",只能沉默地行走在荒谬的历史之上,从而衍化出对"路"这一诗学隐喻的偏爱。  相似文献   

3.
<正>黑暗向来与光明背道而驰,人们往往惧怕黑暗,害怕它带来恐慌与灾难,也害怕它带走人们所拥有的一切。但是,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我相信我所能感受到的世界,同样是缤纷多彩的。第一天,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黑暗。但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我正躺在床上,身后就是给人无限安全感的墙壁。内心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到外面‘看看’吧!”  相似文献   

4.
BK情报站     
1号情报新颖奇特的手套从古希腊出现第一双手套起,时至今日,人们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做出了各种新颖奇特的手套。光纤手套:这种手套用光导纤维织成,在黑暗中能熠熠闪光,利用它提供的光亮,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笔者在香港访问了早已闻名世界的光明使者——莱斯里·凯博士(Dr.1eslie Kay)。他曾发明了水下鱼群超声波寻迹仪、金属内部超声波探测仪、心瓣膜疾患扫描仪等。早在1965年,他的“声波扫描新理论”就获得了“英国科学成就奖”。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研究和开发了能够使盲人用声音去“看”世界的凯氏超声波导盲仪(见题图)。它的功能就像手电筒能帮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前方物体一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曾批评有些人“死啃书本”,“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公式看作教条的汇集,这些教条是不顾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而‘永远’不变的”。指出这“只能是那些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字母而没有看到它的实质、背熟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公式而没有懂得它们的内容的人们”。这种现象,在马克思教育学说研究中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5月7日,星期二,在英国上空出现了明亮耀眼的绿色闪光,大西有洋上黑暗的天空也被更多的这种绿色闪光照亮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不该错过的奇景。然而,我却不得不乖乖地躺在街头这家医院里,因为一周以前,我的眼睛被一种该死的草刺伤了,现在什么都看不见。“我们把窗帘拉开了,为的是大家都能看到它。”一位护士不无惋惜地说,“如果您眼睛上不缠那些绷带,这会儿也能看到了。真可惜啊!”“的确很可惜。”我沮丧地表示同意。专家们在广播里讲,这些绿光是古老彗星的碎屑进入大气层时燃烧而成的。英国几百万人都相信了这种说法,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这一距离使作家能以主体意识的自由驰骋在精神领域中把握、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语言的物化形态重塑人间;同时使读者得以在这种心造的世界中漫游,获得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得到的复杂的、强烈的、曲折多变的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无尽的心理追求。 读者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而“世界不能满足人”(列宁语),很显然,小说必须能  相似文献   

9.
在《祝福》中,鲁迅三次落笔写到“我”要离开鲁镇,是有深刻的寓意的。鲁镇,是《祝福》所描写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它是黑暗的旧中国的一个缩影。封建地主、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它的阶级基础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旧历年底, “我”来到鲁镇,看到鲁镇并没有什么大改变,鲁镇的人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这就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异常黑暗落后的境地,还是由鲁四老爷这类腐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与黑暗本是一对冤家,但“不是冤家不聚头”。“世界上既没有纯粹的黑暗,也没有纯粹的光明,只有黑暗中才能发现光明的曙光。”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创造工具,并学会了人工取火直到今天,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新经济迅速发展,一场场科技革命将我们推到了有史以来文明的制高点。人们一直尝试着用更新、更快、更成熟的手段去改造世界,网络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得力的“助手”。  相似文献   

11.
珍惜光明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每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一段瞎子与聋子的生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我经常考查我那些有视力的朋友们,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最近,我的一位好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步回来,问她都看到了些什么。她回答说:“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如果我不是习惯听这样的回答,那我一定会对它表示怀疑,因为我早就相信,眼睛是看不见什么东西的。我常这样问自己,在森林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这个有目不能视的人,仅仅靠触觉都能发现许许多…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看到那些着墨很多、画面拥挤的作品时往往并没有太多的美感.而是一种压抑和累赘:相反那些留有适当空白的作品,反而给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表现手法,画家称之为“留白”。“空白”作为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我们已远离了自己的童年,世界亦远非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合谐状态,它已发展成了一个。“动力世界”,它使人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心灵苦闷,“要对抗或逃避这种动力世界的压迫力,使人的精神由松驰而获得愉悦,使人的欲望因发(泄)而得到补偿,使人的心灵因表白而找到宁静,”于是,我们看到:垮掉了的理想使人发出了“垮抻的一代”的《嚎叫》(金斯别格);存在的荒诞不经逼出了表现主义的梦魔般的离奇古怪;  相似文献   

14.
学会感恩     
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亲情的世界将是一片孤独和黑暗。师爱和母爱同样伟大。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而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读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使我们懂得了无论生活或是生命都需要一种感恩。我们常常忽视甚至忘记了一种爱,它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它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这样”,这种爱就是父母给我们的爱。有多少人记得同学的生日,却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有多少人记得父母带给我们的惊喜,却想不起父母的年龄。看看父母眼角的皱纹,摸摸父母头上早生的白发,想想在校门…  相似文献   

15.
和平石墙     
在韩朝“三八非军事区”的韩国一侧,有一个临津江公园。公园里有一面“和平石墙”。“和平石墙”的作者从世界64个国家发生过战争冲突的86个战场各采集一块石头,镶嵌在一面水泥墙上,以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战争的苦难。其中有两块石头分别采自中国的虎门和南京。和平石墙@Chris  相似文献   

16.
何谓“魔鬼词典”?请看一个词语的注释———“固执:你是一堵墙,使人封闭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这种释义,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它形象地说明了“固执”的危害,一语中的、极为精彩。像这种运用想象对词语所作的精彩解释,我们称之为词语的“魔鬼意义”。将每个...  相似文献   

17.
高峰 《少年月刊》2011,(7):102-103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材料,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惑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18.
嫉妒     
鸭夫人能在众人面前大大咧咧地说话,原因是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其一,它很阔;其二,它很丑,没有风流韵事。它看到鹅姨,就对人们挤眉弄眼地说:“你瞧那骚货,胸膛挺那么高,故意挑逗男士,我才不是这种人呢。”它看到鸭姑姑,就对人们撇嘴说:“你瞧这女人多会做作,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的,故意刺激异性,我绝对不是这种人!”它见到鸡妈妈,就对人们咬牙切齿地说:“你瞧这婆娘多会浪,整天嗲声嗲气地唱呀唱招惹人,打死我也不会学她!”这时,一只公鸡走过来,彬彬有礼地说:“尊敬的鸭夫人,今天,我请你吃西餐,你肯赏脸吗?”鸭夫人受宠若惊:“不,不,不用你…  相似文献   

19.
浅谈通感     
文学作品以形象诉之于人的感官而发生感染力量.形象愈逼真、愈鲜明、愈丰满,它的感染力量也愈大.“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古今传诵的名句,“绿”字之所以比“到”、“过”等字好.就是因为“绿”,字除了使人感到春风骀荡和煦之外.还使人看到鲜艳的颜色,一片嫩绿,耀人眼目.“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之所以胜于“推”字,也是因为它不仅使人看到幽居门前,明月之下,携杖而来的身影,而且在寂静的夜中,听到了清脆的敲击声.这种声音,响彻郊野,是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的.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或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能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量化的意味,使人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过程。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我在教“学厘米”“和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