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古戏台的创建年代对其价值的判断有重要影响。山西翼城四圣宫元代舞楼的断代一直未能精准判定。本文基于文献考证,辅以纪年法的规律分析,最终得出该舞楼精确的创建时间。研究表明,该舞楼东北角角柱柱础石铭文中的"石鼎"为石匠之笔误,应为"石碇",其意为柱础石,此铭文中的纪年是舞台断代之关键依据;铭文中"至正十一年(1351),岁次辛卯孟秋中旬七日"兼用了年号、干支纪年法,可说明舞楼创建于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年)农历七月十七日。  相似文献   

2.
毛公鼎铭文补释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公鼎①是西周晚期的重器,其铭文长达将近五百字,不但字数居全部西周青铜器铭文之冠,而且内容也很重要.自从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以来,毛公鼎铭文历经诸多前贤和当代学者的考释,已能基本通读,但仍留下一些疑难字句,有待继续探究.本文仅对其中的一个疑难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4.
"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钧窑瓷器,一级文物。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口沿至肩部两侧饰兽形耳,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正面有一长方形题记,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相似文献   

5.
1.编年体的创立 按照年时月日的时间顺序编排史事的史书体裁,称为编年体。 标时记事是人类早期使用的最基本的历史编纂方法 夏代的历史记载,限于资料缺乏,目前还无从知道。殷代的甲骨文,已经采用干支纪日,有的还记有月或年(甲骨文中“祀”的时间近似“年”),只是记日在记事文字的前面,而记月或年在记事文字的后面。如:“癸巳卜,贞:王旬无祸。在十二月。”(前二、一五、三)又:“癸丑卜,贞:今岁受禾弘吉。在八月。隹王八祀”(粹八九六)西周铜器铭文,有的不标时间,有的记有月日,还有一些已经年月日俱全,而且记时部分完整地置于记事文字之前。如曶鼎铭文:“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王在周穆王大室。”又虢季子白盘铭文:“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西周金文的纪时形式,已与《春秋》的纪  相似文献   

6.
上海古籍出版社"早期中国研究丛书"2007年10月这不是一部西周通史,也不是一部西周晚期通史,而是一部以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为对象的实证性研究著作。著者娴熟调度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等材  相似文献   

7.
王年、月份、月相及干支记日四项因素俱全的铜器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以及金文历谱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年代确定之后,便可以作为标准青铜器,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及构建西周时期的金文历谱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于流传的所谓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真伪,以及它们年代的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近年公布的四要素俱全的"倗叔壶"和作册吴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进行分析,认为从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来看,"倗叔壶"的器身可能是在器盖铭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重要考古发现而制造出来的。综合分析作册吴盉的形制和铭文,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晚期,与其他铜器系联,可将其年代定在厉王时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一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博新入藏的青铜器不乏精品,颇具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撷取其中六件,作初步探讨:西周早期士尊铸有铭文8字,器主士属于源于地的竹族,世代为作册史官,尊铭为研究商周复合族氏提供了相关资料;西周早期桓父己尊,腹部饕餮纹与鸟纹的组合纹饰值得关注,其主题似源于"神可使鸟"的风俗,而后在战国时期器物上也有所体现及演变;西周早期麤塵甗铸有铭文6字,铭中的""字可作为"甗"字的新证;西周晚期叔带父簋铸有铭文14字,其所饰变形重环纹独特鲜见;杞伯双联鬲铸有铭文20字,为春秋早期杞国国君嫁女的媵器,作为联体器,亦不多见,具有明确的性别指向;王子臣俎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带铭的青铜俎,弥足珍贵,可能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某位公子的遗物。  相似文献   

10.
鼎在商周铜礼器的组合中居于顶端,对研究墓主的身份等级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回顾以往的研究,对学界流行的“鑊鼎、升鼎、羞鼎三分法”进行再讨论,对前人成说提出商榷。指出以往的发现,除楚系平底鼎,自名“登”“升”,可以确认是“升鼎”,其他两类的定名都存在问题。如楚系烹牲大鼎从来不叫“鑊鼎”,“鑊鼎”之名从未发现。“羞鼎”的辨认也缺乏可靠线索。为此,作者利用荆门包山M2出土的19件铜鼎,与同墓出土遣册中记载的鼎名一一比对,重新对楚鼎进行分类,指出该墓出土的烹牲大鼎自名是“鑐”。这种自名也见于上蔡郭庄M2出土大鼎的铭文。通过综合考察,作者认为,楚系墓葬出土的烹牲大鼎,不是镬,可能相当古书中的鼐。  相似文献   

11.
拙文《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发表后,经除锈等技术处理,又在该鼎底部外侧发现二处铭文:一处位于底部正中,刻有"宣平,南綧处"2行5字;另一处位于鼎腿旁边,刻有"千,一二二"1行4字。这些文字明显具有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风格。文献记载第一任"宣平侯"张敖受封于西汉初年,而鼎铭"宣平"为战国时期所刻,二者出现的时代矛盾,故"宣平"不是"宣平侯"的省称。此处"宣平"应为地名。"南綧处"当指位于南边的校定度量之处所。该鼎原属仓端王义,置放于"敬",后属宣平"南綧处"。"千"为物象文字,与鼎的名义相符。"一二二"为器物编号。  相似文献   

12.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3.
清代奉直大夫高寅生墓志铭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现由其后人安放在高氏进士陵园。其墓志铭简要介绍了墓主人高寅生先世及生平情况。高寅生为光绪二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转员外郎。其家族为邓州著名官宦世家,曾出过5位进士、2位举人,在当地影响深远。此墓志出土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尤其是家族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墓志的题铭者毛昶熙、书丹者潘祖荫皆为当朝重臣。尤为重要是潘祖荫还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和收藏家,此墓志的发现为研究潘祖荫书法艺术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在我省临潼县零口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簋(古代盛食品的器物),内有铭文,为西周初期文物,也是至今发现的周代最早的金文档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9年湖北随州文峰塔春秋曾国墓地M1所出几件曾侯與编钟铭文试作考释,并就编钟的年代、性质及铭文所涉及的历史、地理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据文献及考古资料来看,叶家山新发现的西周早期的曾,和铜器铭文中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姬姓曾国应系同一族属,此曾应系周成王时期,因南土地区的政治地理形势而受封于今随州一带,其地望在以今随州为中心的淮水、汉水及江水汇合处,约今南阳南部、随枣走廊一带的狭长地带。钟铭所记曾国的有关史实与文献记载的随国几无二致,是曾、随合一的铁证。以往学界关于曾、随关系的争论,应可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展览演出     
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指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其重要性如同发现《尚书》这样的古代文献。 中国文物专家日前发现一件约2900年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公盨。与以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不同的是,盨上所铸的98篇铭  相似文献   

17.
<正>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颂簋,是西周晚期的器物。通高30.1、口径24.2厘米。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有圈形把手。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形耳。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各铸15行152字。铭文中提到此簋的主人名"颂",故将此簋称之为颂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晚商戍甬鼎,其铭文涉及地名、族名共计4个,即宜、西、省与甬,其地望可考证者,基本都在东土。其中宜地大致位于今山东莱芜境内;省地则与宜地比邻,同样应该坐落在汶水与淄水的源头附近;西地位于今泰山南麓,也即商纣征讨东土国族阴美方所经由的洒地;甬地属东土的可能性同样较大。据此判断,铭文所记事件当发生在今山东省境内,器物本身也可能是在山东出土。该器铭文的学术价值目前看来至少有两点:其一可以作为周初宜侯封国地望的重要判别依据,其二则有助于晚商土方、方、方方、羌方诸族活动区域的考定,从而推进商代民族问题研究的日趋深入。  相似文献   

19.
■公簋铭文"唯王廿又八祀"是指文王廿又八祀,它与今本《竹书纪年》、《逸周书》、《国语》、《左传》等所记载的西周纪年是统一的;"维王某祀某月"与"唯王某祀"有区分,其中"祀"的含义不同。以上成果有助于西周年表的重排。  相似文献   

20.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