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的颜色     
庄子是一位哲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明媚的朝气,追求自由逍遥,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境界。他的来去难觅踪影,可能在乡野间嗅着泥土芬芳,还可能于河边悠哉悠哉,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三种颜色,一曰白,二曰蓝,三曰红。白色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没错,这是乱世,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庄子,就是精神上的英雄,横空出世,于卷帙浩繁中吟诵出自己的理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生命主题可以用《庄子·大宗师》一篇中的"撄宁"一词概括,"撄宁"就是在纷乱中保持内心的安定、宁静。庄子生命哲学的主题便是探索如何在乱世中安顿个体生命,他以"撄宁人间世"的方式启示着人们:只有解开外物对于心灵的束缚,才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回归生命的本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应对人世间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群,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庄子把常人所说的有一般效用之物,称作“小用”;把引人进入大道、保人享尽天年等具有非常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大用”。庄子的学说不能帮助世人争权夺利,求名求荣,却能助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庄子毕生所倡导的就是要人们追求这种“大用”。庄子在乱世暴政的特定社会条件下提出了无用之用思想。“无用”,指无用于暴政。“之用”,指保全自身。通过“不材”、“中道”、“与时俱化”,为人们设想了一套处乱世的方法。它体现了庄子对人生命存在的热爱和关注,深藏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愤世精神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无用之用是应付暴君乱世的权宜之计,切不可不分时代地随便搬用。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有一群独特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丑陋怪异甚至残缺不全的外形,却有着德性全备的内在素养。这类人物的塑造并不是庄子的随意编撰,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是当时身处乱世的庄子各方面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庄子笔下的理想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圣贤为拯救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各行其道。他们对产生乱世的根源认识不同,实行的救世方法各异。庄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不在政治,而在于人本身。治身在于治心,只有从精神上重建理想的家园,方为救世之道。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贵生就是把生命视为最高价值存在。庄子认为,只有贵生,才能在乱世中保有实现生命理想的载体,才能为生命理想的实现扫清心理障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幸福。庄子的贵生,并非一味追求生命的长度,更与"好死不如赖活着"存在本质差异。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相似文献   

8.
怯懦的庄子     
读《逍遥游》,从鲲到鹏,由北冥到南冥,鲲鹏在九万里高空御风而行。不得不佩服庄子的想像力。然而细细思索,觉得其中颇有玩味之处。战国时代是诸侯兼并,互相攻伐的乱世,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庄子却独自躲到一边恣肆他的想像力写《逍遥游》,宣扬着“无己”、“无功”、“无名”的无人境界,诸君作何感想?那时的诸子百家,游说于各国,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讲的都是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都是为了改变时世,让自己的主张能够用于世。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比之盛世更需要治世之道,而在诸子们为寻找这个“道”而苦苦求索之时,庄子却驰骋着他的想像…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20):184-185
<正>《庄子·秋水》中一同出游的庄子和惠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每看到这句话,我都不禁会想,倘若庄子和惠子都来养鱼的话,一定是庄子的鱼比较快乐。道理很简单,庄子懂得鱼儿只要自由自在生活在水里便会很快乐,而惠子既然会认为身为人的庄子一定无法体会鱼之欢乐,那么想必他自己更加不会懂得鱼儿真正的快乐之源。若将学生看做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他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其人生哲学。考察庄子处乱世求自解的人生哲学,以“德、命、心”为重,并构成庄子人生观的三层次:以“德”为内蕴的人化天道观;以“命”为旨趣的达生人性论;以“心”为主体的超越人生法。庄子的人生哲学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谈乱世中的处世问题,文章想像丰富,多姿多彩。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品读庄子     
阅读庄子不仅仅是阅读《庄子》这本书,更是阅读庄子这个人。《庄子》这本书和庄子这个人在不同阅读语境里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品读庄子便是从《庄子》这本书里和庄子这个人当中分化出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由屈原、庄子分别代表的先秦时期具有楚文化形态的儒家文化系统与道家文化系统的思维存在进行的文化观整合,从政治哲学层面切入,是不同文化立场、思维样法的代表者一种同属于乱世的不同治世理想。屈原具有德性、理性精神的法治模块准备,庄子强调“为无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行为,解析二者的差异是透视儒道政治思维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战国中期,天下乱得一塌糊涂,乱得看不到一点文明的影子。庄子是一个单薄的书生。他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个子矮瘦,家境不富也不贫寒,生性机智,好读书,好远游,好与三教九流为伍。那个时候书极少,所以庄子三下两下就把天下的书读完了。生逢乱世,远游也不是好玩的事情,但庄子为了开阔  相似文献   

16.
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通过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他"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8.
列维纳斯以反对意志"自由"而著称于世,而中国的哲人庄子恰恰坚持意志的自主、自足,且庄子哲学并不存在列维纳斯所指出的传统哲学的种种弊端。列维纳斯之所以反对意志的自主、自足,是因为他认定意志自由会导致"杀人",然而,庄子的"玄想式的自由"并不会"杀人"。与对自我意志的压抑相应,对于他人的意志,列维纳斯主张无条件地顺从,而庄子则不同。列维纳斯的伦理要求在庄子看来是"遁天倍情"的"死人之理",庄子的玄想式自由对今人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个古代故事,一次,庄子带学生出游,恰逢有人在林中砍树,眼见成材的树被砍倒了,不成材的树却安然无恙,庄子立即说了一句:"成材而亡,此乃材之不幸。"不料当晚住宿一家客店,店主人杀鸡时,在两只鸡中选了一只,将那只不会报晓的公鸡杀了,于是庄子又说了一句:"不成材而亡,此乃不材之不幸。"学生听了有点糊涂,就请教道:"先生上午曾说过材之不幸,此刻又说不材之不幸,那么,如果让先生您选择,材与不材您会选谁?"庄子回答:"我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伟大哲学家,主张"道通为一"的"齐物"世界观。他超越了主观的相对与局限,畅游在客观的绝对与统一之中。他的"无我"、"无待"、"无物"、"虚静"、"顺其自然"等思想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修身养性的实践方法。庄子的人生哲学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为我们浮躁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宁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