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2.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3.
《赤壁赋》中,主客因“水”与“月”的永恒联想到人生命之永恒因而释怀于功业难就、人生短暂,这种思维是因苏轼内心道家的宇宙观而起。但笔者认为《赤壁赋》只是苏轼短暂的自我解脱,在《赤壁赋》前后皆有作品表明苏轼并不因官场受挫而放弃儒家的进取之志。笔者试从《赤壁赋》中“水”与“月”对主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天.数学家苏步青应邀到喜欢研究古典文学的小王家做客,他们坐在开着的窗户旁一边看书一边聊天. 忽然.苏步青指着自己翻看的《苏东坡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说:“这本书肯定有错误!把苏东坡写《赤壁赋》的时间给搞错了,瞧,书上印的是1080年.我们知道苏东坡生于1037年,活了64岁.《赤壁赋》开头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我知道按干支纪年法1982年也是壬戌年,所以这本书上说苏东坡写《赤壁赋》的时间是1080年肯定是错的.”  相似文献   

5.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分别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七月既望”)和同年十月十五日(“是岁十月之望”)舟游赤壁,并各写下了一篇《赤壁赋》(被后世称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为秀丽的赤壁增添了文学色彩,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传世经典。那么,两篇《赤壁赋》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6.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对黄州山川风物和历史典故“扭曲变形”的描写,隐含着他对政敌的蔑视;对“变”与“不变”关系的阐释,又和他经世致用的思想、行为相背离,这种“言不由衷”体现出苏轼人格的高尚。  相似文献   

8.
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文赋的研究和题画诗的研究,不如对苏轼其他文学成就的关注那么广泛和深入。本文从英语世界的苏轼《赤壁赋》研究概述、“赤壁赋”的英译、《赤壁赋》的英译注释与评论、苏轼《赤壁赋》原文本的解读等方面对英语世界学者对苏轼《赤壁赋》的译介做了梳理,并对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释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解读《赤壁赋》有两个难点:一是文段逻辑难以理清,二是第四段的语义难以理解。《赤壁赋》情感逻辑为“乐”“悲”“释”;其各段之间逻辑关系如下:一、二段为转折关系,二、三段为递进关系,三、四段为驳立关系,四、五段为因果关系。《赤壁赋》第三段段内语句间体现了由近及远、由人及己的逻辑顺序。结合苏轼儒释道融通的思想背景,对第四段中难句的语义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0.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11.
近读孙文辉先生《(赤壁赋):自然之乐与历史之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2,下简称“孙文”)一文.有感于解读经典文本的观念与方法的问题.遂撰此文以为探讨。孙文重新阐释苏轼《赤壁赋》(《前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据实修正教学参考资料中存在的偏差(例如以“乐-悲-乐”简单概括《赤壁赋》的感情脉络),有领会深度,有文化历史材料的引证,其核心之论“双重意蕴”说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教学阐释,但也引发了有关“绝对化”的可商榷深辨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一前年,在《光明日报》上,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展开了争论,最后似乎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对苏东坡《赤壁赋》的理解,虽然没有展开那样公开的争论,但分歧也是不小的。甚至比对“中秋词”的争论更大。《赤壁赋》和“中秋词”是苏东坡文库中的瑰宝,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皎皎之作。为什么理解上的分歧,竟如此之大呢?是真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作品,无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赤壁赋》一文有一处注释不妥当。《赤壁赋》第三段结尾一句是“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课下注释 (2 2 )将其中的“骤得”解释为“数得 ,即多有所得”。根据文章语境分析 ,因为“羡长江之无穷”却无法一下子实现 ,也无法很快实  相似文献   

14.
一次《赤壁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年轻的罗老师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颇有个性:开场即在黑板上很漂亮地画了个“月”的甲骨字形,而后激情地赞叹苏轼写月无人出其右,举了苏轼诗词中的“月亮”为例,接下来要求学生找出《赤壁赋》中含“月”的句子并谈谈体会。学生有序地一段段找出.教师也一句句地分析,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之“徘徊”谈到末段苏子辩证之月.最后水到渠成地阐述了文中传递出来的苏轼从本我到超我的一次心路突围。  相似文献   

15.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他曾经两次游赤壁,都写了文章。我们现在要介绍的这首《赤壁赋》,在有些选本或文集中往往称为《前赤壁赋》。其实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  相似文献   

16.
《赤壁赋》与《岳阳楼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阳楼记》是功利的;《赤壁赋》似乎是超脱的。《岳阳楼记》关注为官者的进退忧乐;《赤壁赋》探究人生与宇宙。《岳阳楼记》是政治家的一篇道德宣言书;《赤壁赋》是文学家的一首梦幻般美丽的哲学诗。《岳阳楼记》之议论,似有千钧之力,激发人的志向;《赤壁赋》之议论,韵味悠长,使人回味不绝。  相似文献   

17.
《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一篇著名文赋。作者曾两次游览赤壁,先后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了与《后赤壁赋》相区别,后人便在《赤壁赋》前冠一"前"字,因此《赤壁赋》亦称《前赤壁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相似文献   

18.
释“一苇”     
徐迟的《黄山记》(普高语文第二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句:“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这“一苇可航”是什么意思?教材及教参均未作解释。苏轼的《赤壁赋》(职高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993年6月第1版)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相似文献   

19.
文字的色彩     
张大勇 《新读写》2009,(7):119-119
我的妻子干过印刷厂早期的“拿字”活。有一次去了她们的车间,我看到堆在桌上无序的铅字只有一种颜色:黑。又过了一个半月后,替我的一位老师校对他的长篇小说时,眼前的文字,来了个美丽的转身,它们生机勃发,像煞春日的花簇,翻过纸页就像翻阅着斑斓的调色板。套用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话说,“目遇之而成色”。  相似文献   

20.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出自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被选入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如人教版和粤教版。前段时间一位语文教师偶然同笔者谈及“纵一苇之所如”这句话,他说他校语文科组在集体备课时,对“纵一苇之所如”中的“之”字的理解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