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目前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仍多以学科知识为本位,以三段式课程结构为主,实验按理论内容分类组织实验项目,课程训练层次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过深;学科间某些内容重复;完整知识传授过重,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不足;偏重学科的系  相似文献   

2.
文摘荟萃     
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曹炎、张振刚等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期撰文指出:能力本位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按照实际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来安排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①课程开发突破按科学门类与学科自身逻辑结构来设计基础,而是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理论教学不再仅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内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采用的是模块式的职…  相似文献   

3.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目前,本门课程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实质为理论教学附属品的现象。本课题组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学科特点及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以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逐级分层递进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目标、内容、管理及保障四大体系的探索分析,试图构建突破学时、空间限制的适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专业建设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常熟理工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以及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等方面立足本位,以培养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过认真学习及反思,总结了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培养模式封闭化,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教学不能紧密结合岗位的工作过程;三是课程设置学科化,课程知识过于关注理论的系统性,重学科体系轻知识的整合,重理论轻实践;四是教学模式上多运用学科体系的模式,忽视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2006年起,我们逐步在烹饪教学上作出了全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是实施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打破学科界限,重新整合成以实验方法和内容为主导、职业岗位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为核心、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形成“基础、综合、创新”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教学目标一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学生具备的能力强弱为评价标准的,所培养的学生,应成为具有较强岗位任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实践教学虽有所加强,但由于对加强实践的认识、理解带有局限性,视野总越不出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把实践视为对理论的验证.在以“课程为中心”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仍然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和储存,忽视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虽有所安排,但零星分散,缺乏重点.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专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从学科本位向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转变,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从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需求转变,建立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从理论知识的学历本位向着重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从"千人一面"的精英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向多规格、个性化、多文化的大众化教育质量观转变,为提高学生的成才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承载着与行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理论与实践教育.文章分析目前本课程职业教学的不足,提出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本位,构建理论与实践“分模块”教学方案与“按岗分工”式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形成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职业化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我校一个较老的专业.如何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合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及其实训体系,是教学改革中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高职教育课程目前存在共性的突出问题是:一是以学科设课、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二是有些课程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及内容强调本门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未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整体性设计,缺乏专门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工程意识明显不强.三是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很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教材中体现不多.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有机融合很不够,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比例远低于6:4.  相似文献   

11.
周菊碹  崔艳玲 《考试周刊》2011,(39):149-150
《岗位综合实训》是我校通信技术专业毕业前专业集成化与岗位技能培养的核心课程。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该课程的理论与教学过程中,整合优化内容,淡化繁琐的理论分析过程,改革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岗位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全面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运行方式,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综合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是以受教育者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岗位能力为目标来实施教学.专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主要任务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传授所需的专业知识为主的理论课程和以实际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如何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为例,对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一、课程要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技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求从技校的实践及世界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课程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这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不强调学科(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目标。1、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重在技能的培养,决定了课程要以能力为核心。我们所指的能力本位并不是仅指简单的技能,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那种上岗顶用的狭窄的能力观念必须扬弃,不必花太多时间对某一具体的岗位培训,而是对于岗位群。技能是由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  相似文献   

14.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应随着社会用人需求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能力本位理论,苏州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苏州旅游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并采取措施保障课程实施,使苏州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胜任将来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5.
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企业对复合型文秘人才的需求整合培养方案,确定培养方向,体现由"学校本位、专业本位"向"社会本位、职业本位"的转变。基于职业"需要"和"标准",一方面以提升职业素质为核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强化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6.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专业、行业调研,科学定位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职业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设置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与技能,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实施行动导向模式,按岗位工作任务引领课程设置,打造技能应用型人才,构建适合社会需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系统,培养高质量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适应状况,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01届和2011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的结果是目前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本能满足毕业生岗位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应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体化教学模式现已成为高职高专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其思想主旨是能力培养优先,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衔接,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一体化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高职专业的课程,并取得的较大的成功.经过多年来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铁路信号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切合实际,更贴近企业的岗位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目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分析体育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构建体育专业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方案。课程改革内容体系包括:提供体育科学理论课程群基本体育实践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相关实践能力的知识体系和拓宽专业面的交叉学科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方案,并提出了实践课程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