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潮”进入3.0时代,更加注重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与此同时,短视频传播以其门槛低、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受“Z世代”年轻人喜爱。本文通过短视频传播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国潮”热背景下传统戏曲、民俗手艺与文化博物馆等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本质上都与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有关。我国要充分利用当下有利的形势,顺应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需要,积极传播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有识之士赞赏的中华文化价值观;要以确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前提,以国内形象塑造为基础,加快培养造就既熟知本民族又了解世界历史文化的对外文化传播高级专门人才;要充分利用奥运的余绪和正在或即将举办的各类国际性盛会传播民族文化;要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更要着力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要信任并巧用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发挥其对外文化传播的特殊职能。  相似文献   

4.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殷乐  申哲 《新闻战线》2022,(6):7-11
<正>由于语境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总是遇到一些壁垒难以打破。一方面,注重形式和消费而忽视内容使得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被抽空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仍然面临着“走的出去”但是“落不下去”的问题,难以构建完整且具有影响力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故宫承载着我国厚重而意蕴久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在也正在逐渐将自身的文化盛宴不断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呈现给公众,公众要从多方面了解故宫和故宫蕴藏的文化也不再是难题。文创节目《上新了·故宫》将故宫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用更适合年轻人接受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更吸睛的“新老”碰撞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节目中最终上新的各类文化衍生品留住了故宫文化的不同样貌,为传播故宫文化助力,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故宫的特色与丰富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7.
十余年来,作为数字出版产业增长点的国产游戏出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效益,收获了海外玩家的热情回应。但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载体的国产游戏出海还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如海外玩家对中华文化元素的辨认理解程度差异、高低语境转换困难造成的设计者编码难题、利益优先带来的企业风险忧患、“买量”和“氪金”影响玩家文化观感。对此,应提高企业意识,兼顾双重效益;加强文化引导,探索精准传播;办好出版智库,做好产研对接;注重长效评估,加强海外监管。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做好国际传播,地方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传播平台的协同作用,强化四个基础,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注重话语体系转换,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合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9.
王兆屹 《出版广角》2016,(15):77-79
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履行文化职责和壮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微信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机构必须正视新兴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正视微信自媒体的价值,深入分析当前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传统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平台要做到精准定位,多种推送形式相结合;积极创新,多种推送内容相调和;挖掘应用,多种自定义功能相契合;突破限制,多种传播渠道相融合;广纳贤士,多种新媒体人才相聚合,才能发挥出版业公众平台的巨大潜力,打造真正属于出版业的微信时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把“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开创的五个新局面之一,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要求之一.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新闻出版业需要创新我们的话语体系,打造“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一步加深对走出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因特网上新生活”是一句广告词,说明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网络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网络环境下信息处理和知识传播的新模式以及电子商务开拓的网络营销新途径,都给传统的出版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出版业自身产业化、市场化的特点来讲,加快实现出版业的技术创新既十分必要,又意义重大;中国加入WTO后,必然面对国外出版商的竞争,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多出文化精品,快捷有效地传播文化知识,也是当代出版业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面对惊涛拍岸的网络化浪潮,出版业应当审时度势,奋起迎接网络环境对出版业的挑战,作为出版社“龙头”的编辑更要加强自已的能力训练,学会在网络环境中生存。  相似文献   

12.
田玉霞 《传媒》2020,(10):81-83
随着李子柒在国内外的走红,有关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诸多主流媒体在肯定李子柒传播价值的同时,也对当前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进行了审思。如何在学习借鉴“李子柒现象”背后成功经验与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中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转型,全面拓展传播中华文化的海外生存空间,无疑是当前需要深入思考与重点把握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分析李子柒国外走红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华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范红  苏筱 《现代传播》2022,(6):77-86
运用文化符号形塑文化身份、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我国战略传播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差异化表征集中体现为竞争性的国家品牌,尤其是公众对于一个国家的符号化联想。日本是运用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的优秀示范。通过对日本国家形象宣传片、奥运会赛事、新媒体三种传播路径的考察,可以发现日本基于“文化认同—文化行为—文化符号”的映射关系形成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国家文化符号体系。对日本文化符号传播实践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与国家形象的战略传播,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下,传统出版业无时无刻不在面临挑战,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用户阅读和购买习惯等都在发生变化。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传统出版从业者必须积极创新,拥抱变革。笔者多年从事出版管理工作,从过往工作经验及案例中总结出“连接”“精准”“融合”与“共生”四个关键词,探讨传统出版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方向。文章指出,与用户建立连接、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编辑团队以及共生型顾客关系和员工关系,是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趋势下转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版业天生具有“讲故事”的优势与能力,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是出版人的崇高目标和使命.本文结合中国出版行业现状,针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出版物对外传播提出四条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以期使更多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为在新时代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提供思想指引。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对国际舆论挑战及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时代要求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具有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带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推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价值。要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摆在全局性的战略位置,从提升塑造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四个层面进行战略布局,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引领全球文明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7.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新时代,媒体要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融合开放,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播工作,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让中华文化生机勃勃,让传统文化之声传得更广、更深、更远。本文着重从六个层面剖析《新民歌大会》的特点,即作为首档实景创演,让舞台回归生活;创演“新”民歌,唱出新时代声音;多元文化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大放光彩;艺术与现实呼应,增添文化传播人文感;全媒体传播,助力文化传承发展;跨区域合作,促进文化无国界传播。  相似文献   

18.
石雪 《出版发行研究》2023,(10):70-76+8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任务。当前,中国出版业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对外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中还存在着叙事主体不够多元、叙事内容不够系统、叙事策略不够有效的现实问题,从而导致对外传播效果不理想。中国出版业要构建和完善对外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应扩充叙事主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战略布局;丰富叙事内容,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体系;巧用叙事策略,提升中国叙事的共识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任翔 《出版广角》2014,(13):32-34
正中国数字出版的决策主体应超越出版社和传统出版的商业视野,不要受制于盈利模式和眼前利润。相反,要善于在更开阔的商业生态、知识生态和文化生态中寻找出版的核心价值,并从中借力,来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带动数字出版业快速成长。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产业,出版业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传播的强烈冲击。基于编辑把关、纸本印刷、书店贩售和出版社主体的传统出版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商业环境与知识需求,这一落差使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性挑战。面对颠覆性的互联网传播,出版业  相似文献   

20.
出版业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它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种天然特质决定了出版业具有行业个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目标会一直传承延续。现代编辑领军人作为编辑团队的带头人,要通过出版产业的核心物质活动实现出版人的精神追求,就需要从理想信念上“立德”,从事业实践上“立功”,从价值传承上“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