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国家机关是单位犯罪的主体.但国家机关是否应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在我国学界一直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坚持国家机关应该成为犯罪主体的观点,把国家机关纳入犯罪主体范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宜把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现行刑法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但这个规定引起刑法理论界的争论和司法实践界的困惑。国家机关的行为分为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其实施职务行为时只是代表国家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意志为国家意志,这种意志与犯罪意志不能共存;其非职务行为不体现国家权力,受民法等其他法律调整。如果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主体,既不利于确立国家机关的权威,也不利于国家机关正常开展职能活动。假如对机关实行罚金刑,无异于国家自我惩罚。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主体构成的正确划分是厘清单位犯罪性质的前提。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单位罪以来,对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等方面,学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提出了相应比较合理的论证和观点。拟从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及结合学界的认识,对单位犯罪及其主体作初步研究并对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主体之不恰当性进行论理,主张国家机关应当非犯罪主体化。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是以行政行为为诉讼标的的,给因行政行为的行使而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以救济的诉讼活动。而被告是行政诉讼的必要条件,只有对其加以正确认定,才能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确定是以行政主体为标准的。但是,这一认定标准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困难,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以及时、有效的保护。作为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定的理论依据——行政主体理论,是从国外引进的,但该理论在我国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以行政主体作为确立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标准已突显许多缺陷。因此,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确立以便于诉讼为主要目的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诉讼中,存在着如何正确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问题。传统的行政诉讼理论是以"行政主体"为标准来衡量行政诉讼被告的资格,确立的是"谁主体,谁被告"的基本原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诉讼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遂有学者提出了"谁行为,谁被告"的观点。笔者认为,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应该由行政行为的性质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国学校中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在事故发生后,诉诸法律已成为众多家长维护子女合法权益的首要选择。而在处理这类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学校往往作为侵权主体被告上法庭,要求巨额赔偿。这类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终身的不幸和痛苦,而且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造成管理上的困惑和不安。本从制度的角度对学校频频成为被告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的刑事强制措施只是适用于犯罪的自然人。新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而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所适用的强制措施,因此,对犯罪单位采用怎样的刑事强制措施成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本文根据传统的刑事强制措施理论,提出了适用于犯罪单位的几种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主体作为刑事诉讼最为基本的范畴之一,在以往的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给予的重视程度与其应有价值不相匹配,过分关注公安司法机关与诉讼参与人何者是主体的经验性描述,缺乏充分的理论论证.而以尊重主体性为基础和依归的当代主体闻性理论为构建文明科学的刑事诉讼主体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证明责任是诉讼中遇到的首要问题,解决证明责任的承担,要明确证明的主体,本文对传统法学界证明责任主体理论提出质疑,旨在创设一种更加合理的、有实践操作意义的证明责任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0.
法人犯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在近年来的刑事立法、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法人犯罪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应当说,法人犯罪本身是能够成立的;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并能为独立的意思表示,所以法人应当被视为刑法上的犯罪主体;此外,应该认定法人具有特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而正确判断法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时代正徐徐到来,涉人工智能犯罪问题也给我国刑法带来巨大的现实挑战,但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犯罪的工具,并不具备刑事责任主体特征。做好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应对预案,可以从人工智能损害下刑事责任的正确分配、刑罚处罚方式的适当扩充、司法解释的跟进以及立法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是我国刑法的独有特点,在我国刑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理论上仍有许多重大问题争论不休。笔者对单位犯罪的两大主体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一些相关单位主体进行分析,得出单位犯罪主体具有复杂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犯罪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犯罪能力不能等同于刑事责任能力,二有着质的差异。犯罪能力是判定行为人是否是犯罪主体的必要标准之一。而刑事责任能力是判定犯罪主体是否是刑事责任主体的必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国家能否成为国际刑法的主体,实践中尚无定论,理论界各持己见。从国家职能的范围、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式、本国公民的同意与是否应受刑事惩罚的角度看,国家不能成为国际刑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依法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管理关系,其对学生作出的惩戒行为,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不同于行政机关对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学生认为学校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将学校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不符合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因学校不具有行政法律意义上的可诉性,故学校作为行政诉讼法之被告不适合。  相似文献   

17.
合理配置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和自诉人承担,被告人、被害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但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时让他们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可以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利,优化诉讼结构,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把握行为人是否有权执行公务和拥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与职能,而不仅仅从形式上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9.
下午四时五十九分,办公室的电话响了,帕斯迫不及待抓起电话。话筒那边传来陌生的尖细嗓音:“是律师事务所吗?我需要聘请一位优秀律师。”  相似文献   

20.
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党和国家机关中就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干部管理水平低下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危害性极大,它们严重地侵蚀党的肌体,扼杀人民民主,妨碍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列宁提出了改善国家机关的任务。在改革的过程中,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出发,提出改善国家机关应当遵循的三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管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围绕这些原则和“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的改革方针,列宁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国家机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