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理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在活动中的生趣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符合小学生 特点与学习需求,是以小学生实际情况为分析基础,对教学内 容趣味性设计,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引导,培养与 增强小学生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传统化教学方式相比较,趣味教学法 整体教学效果更理想,逐渐引起学校与教师人员重视,加大趣 味教学法实施力度,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全面理解与掌握,加 深学生学习印象,从而突出趣味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梁源 《成才之路》2020,(3):86-87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乘法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小组讨论强化学生记忆,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并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李芳 《宁夏教育》2012,(3):44-44
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点融于生活当中,把生活融于数学学习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二者不可分割,中学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同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运用数学知识体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数学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索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使学生在一些趣味活动中深化数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相似文献   

7.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因子,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断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让他们大胆质疑、自主探究,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一、挖掘生活资源,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理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数学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运用趣味游戏教学法,让整个教学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促使学生在游戏化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多元化思考达成对数学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数学趣味游戏教学法的运用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大舞台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要积极建构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探究,在体验中成长。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浩瀚,感悟到数学知识带给他们的欢乐与喜悦。笔者从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带给同仁们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生活化。因此,教学中应主动地开发教材,使教材内容贴近儿童情趣,在课改下同样生机勃勃:从而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数学教学过程富于生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平红玉 《新疆教育》2013,(10):125-125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旨指数学生活化,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实践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但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更有实效,这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体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方法将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它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中不仅学到并掌握了相关基础性的数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小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活跃了学习气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蔡丽萍 《学周刊C版》2014,(12):173-173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师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在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小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翁的意识.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积极思考来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教师就要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之处,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学生就会深切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若能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相似文献   

19.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数学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确实体验身边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