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环境正在迅速形成。在此背景下,高校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通过与国际互联网的联通实现高校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高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的档案管理部门,在网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校务服务中心是高校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细化融合的结果,为档案利用服务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平台。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档案利用服务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详细解释"互联网+"档案利用服务流程及相应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个性化服务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3.
张瑞 《湖北档案》2011,(8):24-24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4.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纸质档案数字化及现行电子文件管理为重点,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确保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处理、传输、应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逐步实现高校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高校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进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在信息时代.如何顺应档案信息化建设浪潮,推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针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普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即档案整理、保护和提供利用高度自动化;电子档案由文字形式为主,发展到大量使用多媒体信息;档案服务对象由校内转向全社会,只要通过权限认证,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调用高校的档案信息.我国高校档案管理自动化起步较晚,但随着网络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基于网络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张文元 《山西档案》2023,(4):124-131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和公众对档案利用需求呈现全球化、多元化,由对本馆的档案资源需求升级为跨馆、跨区域的利用需求。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区域联盟共享平台构建可以实现同一地区内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高校档案机构的资源互补,在更大的平台上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本文结合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发展现状,分析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区域联盟共享平台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区域联盟共享平台建设模式并提出建设策略,以契合《“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将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融入区域内“一网通办”服务体系”“促进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史学研究者是我国档案馆主要用户之一,了解他们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是档案馆开展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我国十余所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档案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史学研究者档案信息利用的途径、档案信息利用偏好、利用档案信息的主要障碍、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期望等,指出我国档案馆应根据史学研究者档案信息利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8.
2011年1月14日颁布的档案"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因此,贯彻这一目标任务,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在高校乃至全社会范围内充分共享利用,成为当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在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脱节。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清醒认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提供利用服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  相似文献   

11.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满足高校及社会利用档案需要为目的,在研究高校档案内容的基础上.开发潜在的档案信息,加工生成编研产品,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一项专业工作。在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创新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当前高校档案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全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档案资源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如何利用高校的两类特色档案。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提高高校档案资源信息服务能力的措施加强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数字化力度、加强高校内部档案信息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档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基础性信息资料。随着高校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档案作为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其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快速、准确查找到档案为利用者提供服务,让档案利用价值在信息化建设中提升,是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档案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就高校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对策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时期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是指为满足高校及社会利用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高校档案内容,揭示、开发潜在的档案信息,加工生成编研产品,以不同于档案原件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利用的一项专业工作.在新时期,档案编研作为高校档案馆主动为学校及社会提供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从观念、内容、形式和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以开创新时期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王珂  郑玲莉 《湖北档案》2023,(10):55-57
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海量的数据资源给高校学籍档案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设智能、高效、安全的学籍档案利用平台,面向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学籍档案智能脱敏利用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基点,分析学籍档案服务利用工作优化路径和实际效用,为推动高校学籍档案智能化发展、完善学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浅议高校档案利用服务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实 《档案时空》2003,(8):31-32
一、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现状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与利用服务情况已有了明显改善,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档案的规范利用上,更表现在电子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上。但高校档案利用服务仍然存在如下明显缺陷:1、服务观念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只重视为内部机构和政府机关提供档案利用服务,而不重视为其他外部用户,尤其是普遍个体档案用户提供利用服务。在对外部个体用户提供服务方面,目前仍停留在“应不应该提供服务”的争论阶段。二是只重视为用户提供馆藏中有关的档案信息,而不重视推荐、介绍与其利用相关的,收藏于其…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卫生所面对的是社会众多领域,服务于人民大众,提高服务功能就要从创新工作上入手。随着互联网的开展,网上服务已成为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快卫生医疗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档案工作者以网站为基础,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  相似文献   

18.
从筑牢档案工作"四个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宣传意识)入手,分析探讨了做好高校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的具体路径选择,提出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维护档案信息完整与安全、开展档案宣传、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实现高校档案服务利用管理水平的提升,档案管理、服务、安全、宣传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9.
高校档案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学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发利用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将保存起来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为建设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服务,是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学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发利用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将保存起来的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为建设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服务,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