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2.
我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就读的学校是泥土筑起来的,还破破烂烂,地也凹凸不平,破旧的课桌脚下总要垫些砖头瓦片什么的。仔细回想起来,那时的教育经历,虽然谈不上美好,但确实也还愉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读书生活比较简单,简简单单的基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读物、辅导资料,早上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育工作者费尽心思、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取“果子”的情形: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升学重奖……结果是“果子”获取了很多,学生不堪重负, 但他们既不知道为什么要获取“果子”,也不知道“果子”到底有什么用。 人们常常感叹,我们的教育太浮燥,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求成,总是习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量多地获取“果子”,教育者并以此来体现自己教育的功绩。殊不知,在这种“速成”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根本来不及品尝“果子”的滋味,来不及享受获取“果子”后的快乐,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取“果子”的兴趣和热情。古人…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过程进行新的界定、整合。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的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称为“跳摘目标”,把学生达标学习称为“摘果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尚未表现的潜在的学习可能性,即学习潜力。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这种潜力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学习能力。因此教育者施以的教育只有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经过教师帮助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就有可能完成比平时更难的学习任务,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开发。教  相似文献   

6.
7.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读了《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一文以及专家同行们对此文的评论稿,很受启发。这些文章的作者提出“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体现了教者的亲切和善、学生的轻松愉快。绿阴下的宁静、开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让  相似文献   

9.
学慧 《江西教育》2004,(5):20-21
江西教育陆继椿1937年生,中文系本科学历,历任华东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市语文教研中心组组长,上海市教育工会副主席,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倡导“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思想,建立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体系。编著了《语文教学新探》《高中语文成功之路》等著作,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了多套丛书。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教师奖章,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优秀人民教师。记者(以下简称记):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公民的基础教育。为培养…  相似文献   

10.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这是教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对学习感到无助和倦怠,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完成,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一、激励学生挑战自我,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尚处正在形成状态的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学生要超常发展,就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发展区,必须进入“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的著作中,有个“庖丁解牛”的寓言,说的是庖丁解牛,手、肩、脚、膝并用,动作十分协调,刀子哗哗作响,牛的肢体应声而解。他的技艺为什么这样高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按照牛体的自然结构运刀。和庖丁解牛一样,教学工作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一个教师要把教学工作搞好,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掌握教学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澧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田元炯,是怎样遵循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践证明,中、低年级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跳起来摘“果子”。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活,同时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相信学生,允许摔跤,摔跤也是有益处。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摔跤是难免的。如果生怕学生摔跤,扶着甚至抱着学生走,那就达不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双重目的。因此,我们应当相信学生,允许摔跤,事实上,只要正确引导,学生摔了跤也能  相似文献   

15.
李本华 《宁夏教育》2006,(12):23-24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两只青蛙掉在了一个坑里,它们想跳出来,但是坑太深,跳起来很吃力。坑外有很多青蛙就对它们喊,不要跳了,跳也白费力。一只青蛙不跳了,趴在坑底,太阳逐渐升高,它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在它们的喊声中越跳越欢,最终一跃跳出深坑。坑外的青蛙过来问它,我们让你不要跳了,你为什么越跳越欢呢?这只青蛙说:“我的听力不好,我还以为你们在喊加油呢!”这则寓言深刻地告诉我们,嘲讽带来怠惰,激励产生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针对学生现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83):113-114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改革实施多年,其教学目标经历了从语言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再到核心素养这一价值转向。本文深思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现状,分析基础外语教育目标偏离的致因,探讨中小学外语教育目标的归正思路,寄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教学和测评事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我反思、质疑问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使学生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地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学会想像和创造,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在过去,我们的教育强调比较多的是认知世界的认知因素,过于注重让学生“摘到果子”,而忽视学生是如何“摘果子”的,也就是忽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教学过程正应当注重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教学主流,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动”,在“动”中学,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