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曾称为“南洋”,因其位于我国南面,而远隔重洋之故。这一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除暹罗(今泰国)外,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即法属越南(今印支半岛的越南、柬埔寨与老挝),英属缅甸、马来亚(包括独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泰国和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吴哥王朝的大肆挥霍和穷兵黩武、宗教因素、民族心理因素等方面入手,对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前的衰败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柬埔寨由东南亚地区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逐步走向衰落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有着多重背景:伊斯兰教很早就传入这一地区并迅速发展,后来西方国家在此的殖民统治加深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矛盾,宗教极端势力得以发展。后冷战时期,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上升,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宗教极端势力相结合使东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呈现复杂化趋势。基地组织对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极端派的援助助长了恐怖主义在这一地区的蔓延,而美国出于国家利益在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推广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更加深了伊斯兰极端主义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东南亚恐怖势力对西方人聚集地发动恐怖袭击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的邻居、东南亚地区最年轻的开放地区。越南,最近正式提出了到2000年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目标。本文在概述了越南国际经济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越南到2000年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了宏观评析。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是世界海路交通的要道,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东南亚地区的宗教绚丽多彩,在世界宗教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南亚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佛教信徒,拥有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6.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不仅在经济上使越南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对其产生极大冲击。这一时期,越南的国家利益并不简单地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政权存亡与国家稳定的安全问题。为破除安全困境,越南调整战略思维,外交政策上淡化意识形态,更加关注地缘政治因素,回归东南亚地区,寻求区域集体安全。东盟在国际上较高的信誉与地位,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势头,能够满足面临身份危机与经济衰退的越南的利益需要。最终,加入东盟成为越南政权解决安全困境的外交选择。  相似文献   

7.
越南当局依仗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支持,疯狂侵略柬埔寨,妄图建立由它们一手控制的“印度支那联邦”,充当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最高统治者,进而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称王称霸。越南当局这种霸权主义的野心,由来已久。它们策划的“印度支那联邦”,完全是继承了帝国主义殖民者的衣钵,故伎重演。为了进一步揭露越南当局这副地区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回顾印度支那联邦的由来,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美越战争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民主输出”政策作为对越南外交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制造国际舆论压力、培育越南公民社会、输入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手段向越南输出“民主制度”,其目标是促进越南意识形态逐渐西化,使其政治制度更加符合西方标准。这一定程度上对越南国家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使越南社会西化程度加深,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呈蔓延态势,党内外时常出现要求政治多元化的声音。对此,越共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防控:一方面严厉打击国内的反政府势力和“民主人士”,严防西方的“和平演变”;另一方面加强对民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胡志明思想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思想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外,快速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成为越共抵御西方国家“民主输出”的重要依仗。  相似文献   

9.
在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因素影响下,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地区重要国家,越南的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历经郡县至自主时期、法国殖民时期、民主共和国时期、统一至革新开放前和革新开放至今。从演变过程来看,越南外语教育政策的总体特点为从单一的工具性转变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具体特点体现为不同时期下的汉语、法语、俄语、英语占主流与多语并存。因而,越南外语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向为凸显英语和其他主要世界语言,外语语种日趋多样化;外语教育政策显露出多元化价值取向;加强中越外语教育合作,助推汉语与越南语高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越南入侵柬埔寨,使东南亚地区出现危机。面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横行,倡导地区和平、自由和中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开展活动,并与另一区域组织欧共体合作,积极探索一条在国际体系中解决地区危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道路。在解决柬埔寨危机的过程中,东盟的积极态度和解决危机的方式,使东盟的国际地位提高,凝聚力增强,为大东盟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明朝后期中国同东南亚地区贸易迅猛发展。产生这一历史现象有国内、国外两方面原因。国内原因是:贸易形式的转变;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闽粤地区拥有大批高素质、富于冒险和开创精神的对外贸易人才;郑和下西洋打通了往东南亚各地的海上通道;中国急需白银的刺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先进等。国外原因是:东南亚和欧美人民对中国商品的喜爱;东南亚地区优惠贸易政策的吸引;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初步形成,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间架起一座贸易桥梁等。  相似文献   

12.
"华夷"观念以及中越宗藩体制在历史上对越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世纪前期,越南阮朝一方面继承了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另一方面也把宗藩模式应用到与周边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中,构建了一种亚宗藩体系。这种模式也是这一时期越南阮朝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明前期,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 ,明前期 ,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 ,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 ,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 ,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 ,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视野下,唐代岭南商业文化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市场形式、流通手段、对外贸易及其管理方面,都攀上了封建商业文化的高峰;另一方面,唐代岭南商业文化还遗留着奴隶制商业文化残痕,并因中原儒家文化的介入,在整个岭南文化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7.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8.
叶向高生活的时代,正是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嘉靖倭乱”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海洋社会经济也被整合到以东南亚为中心的环中国海贸易圈中去。叶向高作为一名政治家,一方面与陆地商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坚决支持明朝廷的海禁政策,主张严禁通倭走私贸易,打击走私海商。叶向高对商人认识的两重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元朝海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海禁虽然对元朝海外贸易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但它表明封建统治试图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了解元朝海禁有助于全面理解元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并从中管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20.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