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以"外来者"的姿态走进城市社会,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凸显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过程。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相互对立,随着农民工进城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并在交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为此,通过从城乡文化间的调适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的文化特质和形象做出分析,试图重新认识农民工这一群体,从而为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这一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转化学习,作为继成人教育学、自我导向学习之后的成人学习新兴理论,已形成个人转化、组织转化、社会转化等流派,并且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等已大大扩展,在成人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催生的一群特殊社会人群,其在走进、适应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存在着心理、社会、文化适应不良等问题,其城市适应的过程中蕴含着转化学习的要义。激发农民工转化学习。促进其城市适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李洁琦 《考试周刊》2012,(77):193-195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农村有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务农之余,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本文主要介绍农民工的概念.分析当前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国家对农民工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解决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语言适应情况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与国际城市语言研究接轨的学术生长点,分析认为农民工群体语言适应研究有待进一步廓清这一特殊群体中亲子两代的语言适应情况,并结合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等方法来探究农民工群体的语言适应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关注、关爱、关心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心理需求及成长变化等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逐渐融入城市,而实现这个群体真正、较快的与城市融合,文化是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让农民工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享受精神文化成果,从而达到完满地满足农民工社会诉求目的。下面,通过品读两位作者实地调查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状况后撰写的文章,了解目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资源匮乏、农民工对文化渴求的现状,从而深刻认识文化对农民工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幸福感的增强及使其更好在城市实现人生价值、更好的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让身边的每一位农民工真正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6.
关注、关爱、关心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心理需求及成长变化等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逐渐融入城市,而实现这个群体真正、较快的与城市融合,文化是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让农民工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享受精神文化成果,从而达到完满地满足农民工社会诉求目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农民工”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的群体。而新生代农民工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帮助这部分人融入城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以传播社会学为视点,从文化水平、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精神需求等几方面考察了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论述了大众传播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许多关于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状况和遭遇的事件频繁见于媒体。公众开始注意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城市接纳问题也越来越被突出出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不仅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程度的重要参照,而且也是影响城市稳定和城市整合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流动儿童群体形成干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兴起,大量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入城市,形成了千余万规模的城市流动儿童群体。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一庞大群体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先天不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我国农民工已超过一亿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将决定中国产业链发展的未来.但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培训缺乏,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问题制约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提高农民工素质也成了城市建设中一项巨大工程.文章根据农民工学习需求状况,分析了电大在农民工教育中的四大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层电大在农民工教育中的营销策略,为基层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兴力量,已经逐渐成为了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这一群体具有很强的融入城市的意愿及能力,但是他们融入之路也存在着很多障碍,本文主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是城市中处境艰难的弱势群体;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也使他们容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与无助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工这一群体。为此,必须在思想上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重视,充分发挥工会、社区建设和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民工道德修养的培养,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融入城市的意识比上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进而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却又不被真正接纳。剧烈的文化冲突使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同时对乡土文化和主流文化又有一定程度的疏离和怀疑。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应以变革城乡二元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途径为切入点,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民工群体"家庭化"外出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产生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情况、家庭教育、群体交往、社会参与四个层面的调查,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群体规模日益扩大,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影响了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我国进一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亟需研究解决。可以从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体制、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意识、创新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等四个主要方面,思考解决面向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进城与返乡体现了一种双向的"嵌入"过程:进城——带着"乡土惯习"嵌入城市生存环境的过程;返乡———带着"市民惯习"嵌入乡土社会环境的过程。其中,进城过程体现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规训与再社会化,而返乡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重塑。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能否成功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群体在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所面临的"社会屏蔽"与障碍,关注其在城市和乡土中的两个不同的生存世界,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群体,并努力解除对农民工的结构性排斥,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农民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民工参保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不适应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个人账户模式与当前形势的契合程度较好,并对该模式的合理性展开论述,最后就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群体与市民群体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两大主要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的社群隔离问题已日益突出与严重。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该文试图从农民工与市民社群隔离问题入手。分析解决此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并对其对策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