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元智能评价观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较多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教学的个性化,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折射出独特的评价观,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探讨多元智能理论,汲取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对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通过对多元智能的相关实验 ,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评估方面的应用 ,初步探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多元智能理论对当今世界的教育及其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多元智能理论对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深刻启示,结合教学实践,高职文秘专业教学需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寻求培养全面型秘书人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聂海燕 《文教资料》2011,(10):43-45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已成为世界各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概要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构成、特征,探讨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教学实践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根据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研究 ,提出了关于智能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 ,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下 ,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理论的多元智能理论 ,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等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统的智能理论 ,如智商理论和…  相似文献   

6.
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据了解,仅在我国,就有许多幼儿园自称是多元智能实验幼儿园,还有许多幼儿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的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开展得蓬蓬勃勃。但是,这些研究和实验基本上都停留在智能中有关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幼儿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及实践研究却研究极少。因此,本文拟就多元智能课程用于幼儿社会化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及其操作体系进行一定的理论性思考,为多元智能课程的广泛运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日益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简明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和在生物课堂教学组织的应用要点,并对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组织过程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8.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198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提出的,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毽球选项课中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在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和毽球运动的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毽球选项课中的应用。从而构造出一种多元智能化的毽球选项课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多元智能理论是新型教育理论,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探索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进一步拓展多元智能理论空间。所以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简要分析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启示,并提出具体的教育策略,希冀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建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智能理论,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快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多元智能的概念及其类型加德纳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趋势与定位,需要重新审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目标,改革与重构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体系,突出教育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创客教育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当前,国内中小学创客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缺乏、教材短缺、课程单一及考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根据创客情境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以宁波市中小学创客教育为例,归纳总结宁波市中小学创客教育重比赛轻教学的特点,并提出打造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标准化的课程教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开办有两类,一类是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类专业,另一类是为培养中等学校教育理论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者的教育学专业。这种设置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造成教育理论缺乏实践性和教育实践缺乏科学性,这也是多次基础教育改革深入不下去的原因之一。为此,把两种专业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使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具备“教育理论 学科知识 教学技能”的素质结构,采用交互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全面、扎实发展,培养真正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所需要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英国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积极推动各大学在U-S模式下开发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开发注重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不断适应合格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并制订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统一的"平衡性"课程计划。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开发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大学应与中小学校紧密合作;二是应适应中小学教师补给的实际需求;三是应体现职前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四是应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平衡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教学论学科建设,健康有效地推进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秉持开放宽容的学术理性和直面问题的学术情怀各抒己见,针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反思、教学的本质与价值、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以及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对促进新时期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以及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比较集中在南疆中小学从教的我院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推行新课改,实践教学的重视情况、大学开展的实践教学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情况、新课改实施以来我院师范毕业生对高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并对此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及时、充分反映我院师范生走出大学校门,走进中小学课堂的适应情况,为有关部门和教师提供相关的参考,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对传统的"大学主导型"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新模式,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活动交互出现,课程安排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探讨和分析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教育实习模式的产生背景与特点,对我国教育实习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休戚相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立足点,以《标准》为依据,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新课标的颁布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课标而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应尽快转变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新课标的要求上来。高师音乐教学应在教学思路上、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等问题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探索和研究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具有确证美育课程定位、推进美育课程内容完善、助力美育功能实现三个方面逐级递进的价值。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循证实践逻辑、实践范式逻辑、人的“未完成性”逻辑。通过协同多方评价主体,增强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整合多元评价内容,探索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制定多维评价标准,追求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优化多种评价方法,探寻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与创造性,建构中小学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