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班华李太平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主体性、独特性。这里所说的个性是积极的个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个性教育是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是体育理论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我国目前也很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在学校体育方面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既是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教育实践问题。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在形成中由量变到质变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马克思说过:“个性自由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条件。”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曾指出:“学生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合理分析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的个性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个性发展水平,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检测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个性,是指人的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它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必趣、信念、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应正确对待个性.妥善培养个性.积极发展个性,为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是.让作文阵地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美好田园。  相似文献   

6.
个性是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发展的,个性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从学生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入手,提出了现阶段个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个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8.
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兰州市三中张蓓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个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没有鲜活的个性,就没有教育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证明,而是为了探索、发现和个性发展。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凸显个性。这里不仅要凸显人的个性.更要凸显知识的个性。只有凸显个性,知识才能活化起来并比较容易地进入意识领域,成为精神财富,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创造灵感,产生创新意识,提升精神世界,引领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在形成中由量变到质变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个性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是先天的遗传因素,一是后天的生活条件。从教育的角度看;又把后天生活条件分作环境和教育,现在一般说决定人发展的要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而环境和教育则是主要因素。为此,发展是说通过何种环境与教育的因素,才能完善个性的全过程。在理解发展概念的基础上,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敏等老师探讨了个性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发展,其中一条就是“个性发展主要来源于客观环境,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长期忽视的个体德育制约了德育质量的提升,导致了人的生存问题,压抑了人的充分发展。德育工作对个体的深入关注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科学性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充分发展的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改革德育方法、建立德育服务机构、改善德育师资队伍等措施将成为全面落实个体德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终身德育理念是一种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德育必须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始终,不断完善个体主体性道德人格,促进个体德性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范型。终身德育理念的实践路向在于: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衔接,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建立全社会参与德育的制度环境,强化个体道德反思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冲击;对功利与价值关系的冲击;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冲击等,针对这些情况,应开放德育教育;应从理论的教育转向主体实际行为的培养训练;以培养学生自律素质和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育功能概念的理解影响对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依据人们对于德育功能的诸多认识,再依据适度、分层的原则,可以大体将德育的主要功能分为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以及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大学德育片面强调社会道德,忽视了个体道德的发展,造成德育的低效和迷失。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个体道德的发展,树立德育人性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个体道德批判和选择能力,建立师生的平等互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发展学生个体道德的内容选择上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7.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职德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局限性、模糊性。德育概念的范畴变迁表明,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受不同时期上层建筑的主导意识、价值需求与社会导向等影响。高职德育面临价值定位被弱化、概念内涵被窄化、实施途径乏力等问题。新时代高职德育的价值维度是回归人本价值、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性、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质量观,在根本遵循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理念思路上围绕涵养人文气质、培育科学精神、拓宽职业素质来重塑开放的"大德育观",在方法路径上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个体潜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基础。德育课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出多元化和良好发展的趋势:在内容结构和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编排的逻辑思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从道德到政治到哲学大体符合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鲜明的政治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指导保证了德育教材思想的统一性。但课程在教材编排形式上缺乏变化,在传统文化上不够深入。如何在传统文化上深入和提高德育内容的艺术性,是德育教材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道德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领域,道德教育被赋予新的特点: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呈现出了以互换性为特征的不确定性。通过对道德教育特点的阐述,意在通过对道德教育特点的把握,更好地实施道德教育,使全社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彰显道德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