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之花》出版之初,遭到了评论界普遍的猛烈抨击,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好奇。多少年以来,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代表作《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中,本文旨在分析波德莱尔其人及其代表作《恶之花》,透过诗人看似邪恶的诗歌触摸到一种名叫责任和道德的特别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2.
波德莱尔不仅把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绘画评论中,更把色彩意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恶之花》中的色彩之美以及个人化的色彩体验不仅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激发了读者潜意识中的共鸣。《恶之花》中六部分内容配以六种浓淡各异的颜色,意蕴丰富。波德莱尔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时而和谐,时而失调,时而美,时而丑,以此表现现实世界之丑与诗人的理想世界之美的冲突,象征魔鬼的地狱和上帝的天堂之间的对立,反映诗人对光明、美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从经济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基层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基层政府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社会矛盾和利益,就往往会激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若此,社会稳定局面破坏,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损。从我国现阶段基层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观念和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提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思维、新措施.从而提升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黄昏》一诗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将诗人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中的寻求的意象与作者的精神状态相对应,并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以瓦莱里等一些诗论家的理论为指导,再次肯定了《恶之花》的历史地位及其艺术魅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他的诗集《恶之花》以独特的魅力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价值,并开一代新诗歌流派之先河。反观其诗集中的“死亡”诗组对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让我们上溯探寻到诗人走过的充满矛盾,交织着失望和希望,悲观而又不甘气馁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渎马原的小说,就会感觉到他在时时打破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或者情节的发展逆转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挫折,或者故事的表象把汝者的阅读期待引向真相的对市面,造成了审美期待的悖论,结果往往是对完满和美的毁灭,就如现代派大师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派影响的结果,它能够满足读者们的求新求异心理,也表现了作者对完满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10):6-7
《南方都市报》9月27日刊登学评论家王尧的章《“化大散”已走向终结》。章之前配发编话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余秋雨出版《化苦旅》一书,开创了一种新的散写作潮流,以致“化大散”一度兴盛,到了凡写散似乎就只有“化”一途了,散界尚“大”之风也越来越严重。王尧教授适时地提出“化大散”终结论,值得深思。的确,散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人集体主义的写作时尚之中。如果在最需要作家发表识见,  相似文献   

8.
王慧 《学习之友》2011,(1):41-41
虽然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逐年增多,但一些地方维稳压力仍然越来越大。‘:维稳”渐成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最大“烦恼”之一。  相似文献   

9.
“颠覆”一词古已有之,并沿用至今。《现代汉语词典》只列有两个义项:(1)翻倒。(2)采取阴谋手段推翻合法的政府。这两个意思是广为使用的,如: (1)列车涌进泥石流,险遭颠覆。(《南方都市报》2007—07—15)  相似文献   

10.
异质性糅合使波德莱尔《恶之花》组诗在叙事建构上形成异质性。《恶之花》的异质性糅合主要表现在称谓、用典、意象三方面。异质性糅合构成了诗歌元素在内容与结构层面上的关联,加强了意象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陈可 《现代语文》2010,(2):133-134
李昂的小说《杀夫》讲述了一个“杀夫”的主题,深刻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从肉体到精神上的摧残,主人公不堪凌辱而残杀其夫,表现了女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自罚”见血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则报道:为了阻止5岁半的儿童违纪,教师用教鞭“自罚”。儿童何时见过大人自己打自己,更何况是老师自己打自己,而且下手还那么重、那么狠?据说此举让那个违纪的孩子流泪了,他究竟是被感动得流泪还是被这种情景吓哭了,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3.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描写对象是以往文学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大多为丑恶的东西,作者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向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与之相对应,在艺术上作者在文学史上最早采用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其主要手法是:通过暗示来识读奥秘;通过具象描绘破译抽象情思;从联想产生形象,而其象征手法的理论基础是他自己提出的通感理论。  相似文献   

14.
《青年参考》2010年7月27日登载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其中讲到,凡是老百姓看得到的地方,日本政府有个约定俗成韵做法,那就是能凑合就凑合,越看着寒酸越好,比如办公设备、桌椅等,都要保持一种看来比民间公司差一档次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同一所学校,学生因“身份”的不同,分别被隔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此怪事,发生在上海市一所公立中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该校根据不同生源将学生分为东部、西部,本地生在东部,农民工子弟在西部,双方各有界限,互不往来。学校还要求东西部的学生购买不一样的新校服,好让两边学生的作息和流向看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波德莱尔与鲁迅的时间意识的比较,寻找二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以及思想的双重性,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共性,而"求真"与"求善"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是两位作家时间意识内涵不同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的悲剧《麦克白》揭示潜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意识,19世纪的诗集《恶之花》完美地延续《麦克白》确立的恶之世界,同时又是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将文学推向现代进程的神性宣言。《恶之花》与《麦克白》在恶之世界的象征之林中演绎特别的救赎之美,波德莱尔亦是“19世纪的莎士比亚”,惊奇地集聚现代与古典的双重气质,是现代诗人的原型。  相似文献   

18.
维护高校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前提,针对当前高校维稳形势及危机事件的特点,借鉴应用《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丰富的危机管理思想,对于加强高校维稳工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年春节,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给老百姓派发各种“红包”刺激消费的建议,《南方都市报》目前刊文指出,中国经济内需乏振,结构失衡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在于财富分配的不公和资源的垄断性集中,导致居民购买力的普遍低下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009年,老百姓期待的“政策红包”,应该从根子上解决财富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作为一个时间词来使用的情况,媒体上比比皆是:(1)今年以来最强台风昨日登陆阳江。(《南方都市报》2013年8月15日)(2)今年以来全国发生涉医案件同比下降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