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琴戏是我国传统戏曲之一,有独特的艺术特质,本文对苏北柳琴戏的唱腔、节奏、板式、配器、剧目等进行浅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苏北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特色,并与苏北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受到苏北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柳琴戏是拉魂腔系主要剧种之一,在徐州流行二百多年。1958年建立江苏省柳琴剧团。柳琴戏的[娃子](八句子)和[羊子]与山东蒲松龄俚曲[耍孩儿]、[山坡羊]相同,其基本腔调组成"慢板"、"慢二行板"、"快二行板"等基本板式和"撂捱子"等辅助板式。  相似文献   

3.
4.
柳琴戏是以徐州为中心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尽管首批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至今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文章探析柳琴戏的历史起源、唱腔特点和代表剧目等,进而厘清柳琴戏的发展渊源和历史脉络,通过对柳琴戏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研究,深度挖掘柳琴戏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着重剖析导致柳琴戏日渐式微的诸多现实因素以及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并针对柳琴戏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柳琴戏是我国的民间传统戏曲之一,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其本身有着独特的价值。柳琴戏虽然被列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戏曲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社会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被更多的人所遗忘,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从柳琴戏的发展起源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分析,通过阐述柳琴戏的独特艺术特征,展现其艺术之美,最后就柳琴戏的历史传统和时代变迁分析,进一步揭示社会力量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洁 《学子》2013,(9):9-10
中小学生迷恋流行音乐,把我们的戏曲艺术几乎打入了"音乐冷宫"。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成为音乐教师面临的老内容新课题。随着"拯救民族音乐,戏曲进课堂"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应寻求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琴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风靡于苏鲁豫皖交界处,成为当地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06年,随着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这一民间戏曲进行研究的热潮也随之悄然兴起.柳琴戏的形成时间,至今不会超过300年,虽时间不长,但它的形成过程却较为复杂,其间历经周姑子、说唱、分流、跑破、戏班五个阶段.在其形成之前,徐州周围就有许多处于强势的民间歌舞、说唱等艺术活跃在本地区,并都有向戏曲形式过渡、转化的趋势.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柳琴戏却脱颖而出,成为徐州地区一枝独秀的新剧种.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巧合,也有对机遇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柳琴作为一件乐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我国乐库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即从传统的伴奏作用演变为独奏与领奏的作用,不仅对民族乐器独奏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柳琴艺术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柳琴专业教学中,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阻碍与制约柳琴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整理,经过思考提出了建议,和同人一起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柳琴艺术的推广普及提出一些改变现状的策略及有助于缓解这种局面的几点建议,分别从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加强学术交流、引起政府的重视、发挥柳琴学会的作用以及有效利用出版媒介进行宣传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淮海戏是中国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是典型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文章主要通过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来研究淮海戏的"再民间化"这一问题,主要从此淮海戏的历史发展、阐述"再民间化"这一理念和提出传承保护的方法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研究进行层次化的论述,对淮海戏的发展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读了第四期中的每期论坛《收集信息》一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明白作者是在提醒广大一线的老师们,教学生收集信息时不要流于形式,不要又回到“重视知识”的老路上,不要偏离课改的方向。近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实际做法与感受。  相似文献   

13.
“戏改”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意识形态导向鲜明,就剧目而言,传统剧中封建糟粕的因素要革除。安徽黄梅戏剧种在“戏改”工作中异军突起,得到长足发展。郑立松先生是安徽“戏改”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现以访谈方式叙录其参与“戏改”工作的经历,及其对黄梅戏起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其中,绘画作文就比较新潮。笔者看到,《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6期《“绘画作文”三步曲》颇有感慨,就其可行性提几点意见以求共同探讨。一、走出校园,观察景物,何必绘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观察又是作文的前提,所以把学生带到“草绿花红的公园,麦浪滚滚的田野,硕果满枝的山林,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感受大自然,把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写出来,这很好。然而,为一次写景作文,前一天就要对学生去某处观察景物的去向、目的要求、观察方法、观察重点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指…  相似文献   

15.
学柳琴     
妈妈求你了,你就让我学一个乐器吧!我央求着妈妈。那行,不过,要想学可一定要坚持到底呦!妈妈笑着说。没问题,我一定能做到的。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学琴生涯。  相似文献   

16.
剧目移植是中国戏曲传承的传统。在长期实践中,黄梅戏的剧目移植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坚守抒情性、民间性的风格,二是坚持兼收并蓄、吸纳创新的精神。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仍需做好剧目移植工作,在"再创作"中坚守自身的民间属性和艺术特色,充分借鉴其它剧种优秀剧目的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17.
李渔是一个兼擅戏曲和小说创作的作家。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当成"传奇剧"来写,这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李渔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与戏曲相同的审美倾向,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因素,渗透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等等,这使李渔小说在独创一格、独树一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脸谱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18.
论“霸王戏”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戏曲舞台上演绎项羽故事的"霸王戏"历史悠久,它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并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嬗变,形成了每个阶段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以文为戏“本是唐代裴度对韩愈散文创作中一种倾向的否定批评.本文首先为韩愈的“以文为戏”正名,指出它是一种艺术创新,朝愈用“以文为戏”的笔法写作《毛颖传》等作品是发其积郁,是以戏谑的形式和笔法表达严肃的内容.继而,论证《庄子》是它的艺术源头.然后,梳理了“以文为戏”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表现及规律,归纳出几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墨戏”是一个耳熟能详,颇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墨戏”从多方面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得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历程中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