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和其它的语篇衔接手段一样,省略也具有衔接语篇的功能。英汉省略现象在功能和类型上有共性,但在具体现象上也有本质性的差异:"形合"和"意合",有标记和无标记。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英汉语篇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2.
韩延明 《考试》2011,(2):22-23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主语省略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篇的省略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和其它的语篇衔接手段一样,省略也具有衔接语篇的功能。英汉省略现象在功能和类型上有共性,但在具体现象上也有本质性的差异:汉语是“形合”语言,英语是“意合”语言,而这些差异的造成来自于一个根本原因:英汉民族文化及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省略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一种衔接手段,汉维吾尔语省略现象在功能和类型上有共性,但在具体现象上也有本质性的差异:汉语意合和维吾尔语形合导致汉维吾尔语省略倾向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汉维吾尔语篇省略现象的功能、类型,以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发掘其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衔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文字表达中,人们运用完整(既有两个前提一个结论,也有这三个判断的语言形式)而标准(即依“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的三段论的情形是不多见的,而大量地运用它的省略形式,即省略三段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段论这类推理形式在思维实践中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省略三段论。然而,目前逻辑论著中对省略三段论的论述却过于简单,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三段论理论运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因此,对于省略三段论很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下面拟就省略三段论的定义、省略原则、判定标准、复原方法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36页中着重补充了这样一句话“that.which在从句(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不能省略;作宾语时,在口语和非正式文体中经常省略。Whom也可省略。”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它往往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使人误以为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不存在省略现象。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通常可以省略,但作主语时有时也可省略,张道真先生在其编著的《实用英语语法》书第461页就明确指出了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作主语时的省略现象。 但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作主语时,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省略的,这种省略有一定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文字表达中,人们运用完整(既有两个前提一个结论,也有这三个判断的语言形式)而标准(即依“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的三段论的情形是不多见的,而大量地运用它的省略形式,即省略三段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段论这类推理形式在思维实践中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省略三段论。然而,目前逻辑论著中对省略三段论的论述却过于简单,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三段论理论运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因此,对于省略三段论很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下面拟就省略三段论的定义、省略原则、判定标准、复原方法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上看,主语承前省略的成分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承前主语省,也可承前非主语省。从内容上看,主语承前省略一般是可以根据语境明确还原的,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省略还原有一定的灵活性。从表达上看,主语省略是连贯语义的一种组句手段,省略是同层次内的省略,不能跨越层次,否则会导致文气不畅。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远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既可能要将词类加以转换.又可能要在词量上加以增减。增补法就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减词法也可以称之为省略法。省略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其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省略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而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日语里都存在主语省略现象,在借助上下文的省略、对话省略以及自述省略等方面它们具有共同点。此外,日语在授受关系和敬语等方面还有其自身独特的主语省略现象,可见日语的主语省略现象更胜于汉语。中日主语省略现象的存在既有语言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对中日主语省略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予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中日两种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古今汉语有其区别,不仅表现在语音、文字和词汇上,且在相对稳度较大的语法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故今人读古书,必具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就拿省略来说,古今汉语里都有这一现象,但古书中的省略,更为复杂。在此,我们仅就《国语》这部书进行分析,可见古书省略之一斑;也因此使我们在阅读古书时避免发生对文意理解上的错误,或消除不得其解之苦恼。一、由本句自身结构而知省略例1、省略虚词。如《周语中》:“邵至归,明年死难。”在“明年死难”这一分句中,“死”为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后面的“难”应是补语。但是名词不能直接作补语,它必须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才作补语,显然,在  相似文献   

13.
省略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这种省略现象仍有本质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民族的“意合”趋向和西方民族的“形合”特征。“意合”趋向在省略上表现为省略只求这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体现在少省谓语,多省连接词、主语。而“形合”表现在英语过多地依赖语篇的衡接手段,省略上体现在多数伴随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省略现象,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上的差异.汉语的省略灵活多样;而英语的省略相对固定.这是由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即汉语是语义型的语言;英语是语法型的语言.本研究意在比较汉英的主语省略以证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15.
省略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在解题时,除了应特别注意进行语境分析,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的省略成分外,还应对省略的考查热点有所了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一、考查简单句中的省略 此考点考查简单句中句子成分的省略,如主语、谓语、宾语和主谓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省略的成果基础上,从语境的角度研究汉语言语中的省略问题提出了语境是省略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将汉语中的省略分有大语境省略、小语境省略,从而使汉语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省略现象得以解释。本文将虚词省略纳入小语境省略中,将大语境省略分有3小类,暗示性省略、顺接性省略、欲言又止的省略。  相似文献   

17.
省略作为语言中重要的语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在《论语》文本中体现的非常典型。这些语句省略主要有承上省略、探下省略等6种类型,省略的大量和有序的使用,促使了《论语》文本整体的简洁流畅,加深了语言表现力度,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蕴涵。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语篇中省略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略现象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在汉英两种语言使用广泛并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省略现象仍然有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词中的省略和古代散文的省略有相同的地方:即句子成分的省略;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称的省略;关联词语的省略以及用典的部分省略。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各有差异。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省略是英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言语现象 ,在语用上 ,英汉言辞内语境下的非规约性省略表现在 :1 承前省略 ;2 承后省略 ;3 逻辑省略。英汉省略的差异背后有着一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