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结合地带的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这些城乡结合部呈现出种种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现象。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以及更好的管理,针对城乡结合部所隐现的种种问题,以郑州市为例,提出社区建设才是消灭城乡结合部所隐现出的现象的根本的管理模式,把城乡结合部建设成新型的城市社区,并探索出具有城市、农村双重优势功能的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娟 《现代企业教育》2006,(20):164-16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结合地带的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这些城乡结合部呈现出种种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现象.本文就城乡结合部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以及更好的管理,针对城乡结合部所隐现的种种问题,以郑州市为例,提出社区建设才是消灭城乡结合部所隐现出的现象的根本的管理模式,把城乡结合部建设成新型的城市社区,并探索出具有城市、农村双重优势功能的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一、立体化综合教育模式的提出众所周知,农村初中教育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而目前农村初中教育不管是从教育质量、规模效益还是管理绩效上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处于薄弱环节。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具有农村、城市双重特征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是立体化综合教育模式提出的现实基础。传统农村初中教育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突出应试能力的培养,片面强凋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忽视为当地农村培养合格劳动者,结果是少数精英升学跳“农门”,大量升学无基础、务农无技术的“双无”学生回流到农村。这种典型的选择型办学模式已不适应城乡结合部的新情况、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构建满足城乡结合部特殊需求的人才“立交桥”,对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文玲 《教师》2019,(18):117-118
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属于城市边缘区域,这里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特征,幼儿园大多数幼儿来自城市街道和农村,教育环境相对特殊、复杂。所以,创设改良幼儿园游戏资源,为幼儿提供最适合的游戏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5 2=0?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扩大,大量土地被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个地理学的新词汇--城乡结合部.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道德意志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最为头痛的工作,在孩子们身上,“5 2=0“的现象非常明显.我认为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扩大,大量土地被征,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个地理学的新词汇——城乡结合部。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道德意志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最为头痛的工作,在孩子们身上,“5+2=0”的现象非常明显。我认为家庭环境和周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其生存与发展问题还没有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使这些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条件改善较慢;教育质量逐渐下降,学校生源严重流失;简单模仿城市学校,"本土"文化正在失落。造成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学校生存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城乡教育二元化发展理念根深蒂固;教师外流较多且补充不足;家长普遍忽视教育的"育人价值";学校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实现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出路在于:返回城镇化的起点,升级城乡结合部学校身份归属;转变财政支付模式,实施差别补偿教育;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从"功利性"走向"教育性";利用自身环境,打造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的阶段,大量入学适龄儿童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些学生的情况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何其相似.因此,转化城乡结合部学生厌学现象带有典型性,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好的教育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乡结合部又可以称为城市的边缘地带,有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复杂性,它区别于城市和农村所不同特征。为能有效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要求,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为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其较为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决定了城乡结合部教育管理的难度。本文结合城乡结合部当前的教育发展状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城乡结合部会不断产生。这些地方与农村地区的区别日趋明显,与城市的差异日渐缩小。致使该区域现有的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与社会对学校不断提高的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城乡结合部学校如何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背景是多样的,有来自当地农村家庭的、外来务工家庭的、城市家庭的。必然地,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其生源也是多样性的,对应地,这些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也是多样的、复杂的。作为教师要先了解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再分析出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进而采取一定的对策,以给他们适切的教育,以让他们处理好学习问题、个人和其他事务,进而为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正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素质和家长素质都要明显低于周边城市小学,但难以规避的是学校教育质量却要与其竞争,争优秀率,争合格率,这对于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而言,比之城市和农村小学教师,明显要求更高、更全面了。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已成燃眉之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尤其是非专业素养,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基于此,本课题着重调查我校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现状的基本情况、影  相似文献   

14.
针对郑州、周口市的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16所公立小学的在编小学教师进行职业压力差异调查研究,有效问卷476份,调查研究发现:(1)(1)教师职业压力总分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区域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总分显著不同。城市教师压力最大,农村教师压力最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远高于农村教师。(3)事后多重比较显示不同区域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部分维度(自我发展、工作负荷和职业期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波 《儿童音乐》2015,(1):57-63
一、城乡结合部普高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近二十年来,国家一些艺术教育法规多次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它对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在发展过程中。但是从目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城市优质学校较好,农村学校也日趋受关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结合部学校受城市和农村双重效应的辐射作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征。这里的学校虽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却没有城市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环境,这里的师生虽生活在农村,但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17.
一、立体化综合教育模式的提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的结合部位 ,具有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劳动智能化、职业结构迅速分化、教育水平较高等特点 ,因而需要大量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 ,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创新意识的 ,懂现代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需要建立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社区文化。传统农村初中教育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突出应试能力的培养 ,片面强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忽视为当地农村培养合格劳动者。为此 ,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 ,对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城乡结合部…  相似文献   

18.
银川市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人口的流入以本区、邻近省份为主;人口的流出则遍布全国,相对比较集中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城市;流动人口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流动人口聚居区一般处在城乡结合部.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临沐镇位于临沐县腹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苍马山下,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为了让农村娃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临沐镇研究构建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对于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模式的探索构建,为城乡结合部如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  相似文献   

20.
临沭镇位于临沭县腹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苍马山下,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为了让农村娃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阳光,临沭镇研究构建的城乡教学共同体对于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模式的探索构建,为城乡结合部如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