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演变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为西藏地区防雷服务系统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文章利用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闪电资料,通过闪电发生的时间、频次、日、月分布以及闪电强度与密度分布等分析了西藏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复杂地形条件与特殊气候背景对闪电活动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闪电活动比西北部的较活跃;闪电活动有显著的日、月变化,下午到傍晚为闪电活动多发时段,4-9月为高原雨季节,负/正闪电比率高达24倍;闪电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负地闪占总闪电的80.06%,平均强度-42.723k A,正地闪占总闪电的19.94%,平均强度53.96k A;西藏东西部的雷暴日少,中部拉萨和那曲地区雷暴日较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青海省闪电监测网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监测资料,对青海省闪电活动特征(时间、空间特征及正负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各个地区利用雷暴日数与闪电次数、闪电天数得出计算雷暴日数的两个关系式。结果表明:2015年青海省闪电平均强度为20.42k A,以负闪电为主;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青海的东部、东南部及南部;春夏季的最大正负闪强度比秋冬季大,但平均正负闪强度要比秋冬季小;闪电次数也是春夏季发生的比秋冬季多,但正闪电在秋冬季发生的几率要比春夏季大。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闪电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广州市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州市位于广东省闪电密度高值区,在5′×5′网格内每年总闪次数在500次~1 000次;闪电类型以负闪为主,负闪次数占了总闪次数的9676%;广州市每年闪电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4月~9月,这一时期的总闪次数占全年的966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次高值在6月、8月;每天13时~19时是闪电高发时段,这主要与午后出现强对流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广州市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高值偏西和偏南,主要位于广州市偏西的越秀区、荔湾区和偏南的番禺区北部;各月正闪电流强度高于负闪电流强度,并且电流强度高值区与闪电密度高分布区基本一致,这一区域更要重视防御雷电灾害。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6-2015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从闪电的地闪密度、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研究了日照危化品集中区的闪电气候特征规律。结果表明:日照危化品集中区中莒县的地闪密度最大,岚山区最小,呈现内陆明显高于沿海的特征,和地闪次数的变化规律特征一样。日照危化品集中区地闪活动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各地均从2月份开始进入闪电活动季节并逐渐发展旺盛,8月份达到最大,7、8两月发生的地闪次数之和占全年的85.2%。一天中有两个时段容易发生地闪,分别为凌晨2-6时和下午14-18时,上午7-10时和晚上20-1时发生的次数较少。沿海地区的雷电流强度明显大于内陆地区,东港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强度最大。闪电主导方向主要为西北和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青海省气象部门2010~2014年29个市县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闪电频次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闪电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85%以上,每年的6~9月份,每天的14:00~16:00和19:00~22:00是雷电集中出现时间段,这与雷灾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在空间分布上,闪电频次高密度区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大通县和海南州的共和县,雷灾次数最多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东部地区的湟中县,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农牧区,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工作;经济损失主要在城市,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1998年至2005原始轨道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闪电密度小,闪电能量较弱。分析认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偏低,而过低的对流不稳定能量造成了MCS的闪电活动具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2000~2007年27次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环境风特点、雷达回波特征等。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主要由蒙古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造成;不同天气形势K指数条件相同,当西宁站及周边70km以内站出现冰雹天气时,西宁站K1指数大于等于18°C,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强冰雹天气发生时,西宁站K2指数82.8%大于等于26.9°C;不同天气形势环境风特征不同。蒙古低槽型时,冰雹日08时西宁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且深厚,高原东北部各探空站地面至300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深厚对流的组织发展,西北气流型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500hpa以上冷暖平流随交替出现,高层冷平流较弱;不同天气形势出现冰雹的机制不同,蒙古低槽型以高空冷槽与低空湿舌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强,低层水汽贡献大,垂直风切变强;西北气流型以高空冷槽与低层暖脊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较强,温度平流贡献大,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2)
本文基于贵州省闪电监测网监测数据,选取贵阳市近9年(2006~2014年)雷电流幅值分别为50k A、75k A、100k A的地闪资料,分析了不同强度的地闪(CG)、正地闪(PCG)的月、时的活动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安徽雷电监测网系统探测的2005年8月~2010年10月铜陵市逐日地闪资料,采用Excel、Origin、Sufer等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全市闪电数据进行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主要以负闪为主;闪电月频次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主要发生在7、8月份,约占总闪频次的70.32%;13:00~21:00为闪电日高发时段,约占日总闪的65.11%,正、负闪峰值主要出现在17:00前后,即16:00~18:00为一日之中对流性天气最活跃时段;全市闪电平均强度约为46.51 KA,主要集中于30KA以下,正闪在10~30 KA区间段发生最为频繁,负闪主要集中发生在0~20 KA;空间上,铜陵市年平均地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闪电高密集区及强度中心均主要"依山傍水"分布,峰值分别位于菜子湖、三公山、白湖、枫沙湖、大铜官山景区、市区天井湖以及凤凰山附近;全市闪电平均陡度为28.49KA/μs,主要分布在0~30 KA/μs区间范围,峰值集中于0~10 KA/μs区间。同时,结合铜陵市1998年~2014年实际雷击事故实例,简析了全市雷电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4km2,冰川冰储量4561.3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79.4%、84.0%和81.6%,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气候和地形要素的不同组合,除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外,山脉北坡冰川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大于南坡。青藏高原冰川形态类型齐全,悬冰川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9.3%;而大型的山谷冰川仅占高原总数的4.6%,但其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高原总数的33.5%和48.6%。大型山谷冰川面积大于100km2的冰川有20条,喀喇昆仑山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42km,冰川面积达379.97km2。青藏高原现代冰川折合成淡水约有39228×108m3,是青藏高原地表径流总量的10.8倍,是巨大的优质淡水资源。初步计算,每年可提供冰川融水504×108m3补给河流。青藏高原冰川水资源在各大水系的分布上不均匀,海洋性冰川区冰川融水径流模数远大于大陆性冰川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1年—2013年内蒙古地区116个站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和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对内蒙古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雷暴日数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全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0 d,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下降幅度为2.0 d/10 a;夏季为雷暴多发期,峰值出现在7月;雷暴平均初(终)日为4月下旬—5月下旬(9月中下旬—10月上旬),雷暴初日在内蒙古中部出现最早,西部其次,东部最晚;根据EOF分析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分为全区一致型、东西差异型、纬向型和径向型4种类型,其中全区一致型为主要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6-2018年山西省太原地区夏季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和太原站探空数据,选取了对流有效位能、抬升指数、K指数、沙氏指数、700 hPa假相当位温、700~400 hPa平均相对湿度和总指数7个环境参数.分析了夏季各月白天和夜间闪电活动发生前各环境参数的特征及在不同取值范围内闪电过程出现的概率,确定各参数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柳属植物的发生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Uplifting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s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rigina- 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inside the genus Salix.  There are 91 sp. (incl. 2 cult. sp.), 16 var. and 3 f. belonging to 15 Sect. in this region, among these species the en- demics attain to 58 sp., 14 var. and 3 f.  So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entres of distribution of Salix in the world. Species common with other regions attain only to 32.  Thus it is also clear that correlation between salicaceous flora in this re- gion and that of other regions is not so much developed, and that the salicaceous flora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was mainly originated autochthonously during the upheaval of plateau.      2. Along a demarcation line delineated from Gyirong through Lhasa and Qamdo to Lanzhou, to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of this genus is sum- med up to 7 sp. and 1 var. (incl. 2 cult. sp.), and they distribute only in the West Hima- laya and Pamir-Kunlun regions.  Besides 2 cult. sp., there is only 1 endemic, and others all should be migrants from Europe or West Asia.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be- cause the climate is moister, the species of Salix may be summed up to 84 sp., 15 var. and 3 f., among them 73 sp., 20 var. and 3 f. are endemics, accounting for 68 percent of the total.       3.  In East Himalaya and South Henduan Shan (southward of lat. 30°N.) there are 78 sp., 12 var. and 4 f., among them 50 sp., 10 var. and 2 f. are endemics.  They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of this genus.  So here may be the centre of orig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alix species in the all Sino-Himalaya flora. The common species between East Himalaya and South Henduan Shan regions attain to 41. Because the latter forms a part of Sichuan and Yunnan plateau and the former did not become a land until Quaternary Period, the plants of the former mainly are the migrants from the latter.      4.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group of Salix in this  region  is  Sect. Lindleyanae Schneid. with a total of 18 sp. and 1 var.  This group adapting to the somewhat en- vironment change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Sect. Retusae A. Kern. in the Arctic and high mountains of higher latitudes in many characters, so it should be originated autochto- nously, and it is certainly not a migrant from Arctic. This Sect. seems to be developed from Sect. Floccosae Hao and in turn from Sect. Sclerophyllae Schneid. and Sect. Den- ticulatae Schneid.  This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has assumed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he 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genus.      5.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regions on the north-eastern and eastern to Qinghai-Xizang Plateau, i. e. on the north-east Anymaqen Shan (Amne- machin mountain) and on the east Qiong Lai Shan.  There are many endemic species pertaining to these two parts, among these species some may be ancient relicts since Tertiary. It is to be expected that more additional scientific results will be obtainedafter some more extensive works done in these two regions.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设施农业分布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慧  吕昌河  刘亚群  杨凯杰 《资源科学》2019,41(6):1093-1101
设施农业的快速增长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揭示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的发展态势,为其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2018年Google Earth高分影像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青藏高原设施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选择西宁和拉萨为典型区,对比2008年和2018年设施农业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8年青藏高原共有设施农业面积7821.74 hm2,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的城市周边,与河流走向大致吻合,其中青海和西藏设施农业面积分别占青藏高原设施农业总面积的58.10%和36.49%;②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设施农业分布海拔在1400~4600 m之间,但在2200~2600 m和3600~3900 m高程区间分布最为集中;③2008—2018年西宁和拉萨设施农业增长迅速,分别从293.73 hm2和429.01 hm2增至2111.45 hm2和1422.30 hm2。同时,因城市发展,两个城市超过60%的设施农业用地被建设占用,造成空间格局的显著变化;④设施农业在青藏高原发展前景良好,但也存在温室类型单一、变动频繁和“过程性浪费”等问题,应加强保护和规划管理,促进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兴安盟大到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71年~2010年兴安盟8个气象观测站的降雪资料,挑选出符合标准的大雪和暴雪个例,对大雪和暴雪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大到暴雪的预报服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霹雳闪电     
这天,博士爷爷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它是由高压直流电源和一个圆筒形的盒子组成,盒子的顶和底是两块金属片,分别与高压电流的正负极连接。盒子的四周围着的是有机玻璃,不导电。盒子里面放了金属小球。博士爷爷先接通高压电源,盒子里的金属小球上下跳动,并出现空气电离现象。然后,博士爷爷又在盒子中间竖立一枚缝衣针,再接通电源,小球不再上下跳动,只在针尖和上面的金属片存在放电现象。这个实验模拟的是雷电放电现象。请问:什么形状的物体容易放电?避雷针在安装中要注意些什么?答:尖端物体电荷分布比较集中,容易放电。避雷针在安装中的…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两省区48个测站1964~2004年6~8月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方法,对夏季降水的空间载荷向量及旋转载荷向量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旋转前的前10个主分量的收敛速度快,旋转后其收敛速度相对分散。根据分析结果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敏感区分为高原东北部、藏东北、柴达木盆地、黄河上游、长江源头、藏西北六个区域,反映出高原低涡、高原切变线、高原冰川、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及印度季风等因素影响下的高原夏季降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  相似文献   

19.
抓住闪电     
格雷 《科技新时代》2008,(4):101-102
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城Newton Falls,经常能看到在别的地方不常见的东西。例如,在沃尔玛超市门口立着系马车的柱子,陆军基地里有直升机飞来飞去,坦克在山坡上耀武扬威。不过我来这是为了一件更加不同寻常的东西——当地的电子加速器,我准备用它来凝固闪电。  相似文献   

20.
闪电熔岩     
《科学与文化》2010,(1):F0003-F0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